走近維吾爾族:吐爾遜·司馬義家的木卡姆博物館
2011-08-12 17:11:00 我要評論
劉國棟 來源: 大眾網(wǎng)[提要] 葡萄熟了,哈密瓜也正飄香,8月的吐魯番,熱情一如火焰山下的流火,葡萄溝、坎兒井到處都是如織的游人。在距離吐魯番市區(qū)一百多公里的鄯善縣城再往西45公里,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吐魯番木卡姆藝術的發(fā)源地魯克沁鎮(zhèn),而在魯克沁鎮(zhèn)上,就有一個叫做木卡姆村的小村落,村子里居民不多,卻幾乎人人都會演唱木卡姆。
吐爾遜·司馬義老人彈撥起百年前木卡姆藝人留下的樂器,這是老人口中的“寶貝”。
吐爾遜·司馬義老人在教孩子彈唱吐魯番十二木卡姆。
吐爾遜·司馬義老人站在自己的木卡姆博物館,仰望木卡姆前輩藝人的影像。
興致所至,吐爾遜·司馬義老人邀請老伴一起演唱起木卡姆,可謂是琴瑟和諧了。
演奏吐魯番十二木卡姆中的吐爾遜·司馬義老人。
大眾網(wǎng)-聯(lián)通3G鄯善8月6日報道(特派記者 劉國棟)葡萄熟了,哈密瓜也正飄香,8月的吐魯番,熱情一如火焰山下的流火,葡萄溝、坎兒井到處都是如織的游人。在距離吐魯番市區(qū)一百多公里的鄯善縣城再往西45公里,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吐魯番木卡姆藝術的發(fā)源地魯克沁鎮(zhèn),而在魯克沁鎮(zhèn)上,就有一個叫做木卡姆村的小村落,村子里居民不多,卻幾乎人人都會演唱木卡姆。冒著45度的高溫,“黨旗漫卷中國紅——走進56個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風”活動采訪團一行便走進這座歌聲中的村莊,去聆聽那里傳唱千年蒼涼古樸的木卡姆。
“這個東西是我的寶貝,多少錢都不賣”
“木卡姆,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大曲、樂章,它是流傳在新疆民間的大型套曲,由170多首歌曲樂曲和70多首器樂間奏曲構成,是一部巨大的音樂史詩、是維吾爾民族的一朵藝術奇葩。整個新疆的木卡姆藝術有多種地方類別:最著名的有北疆的吐魯番木卡姆,東疆的哈密木卡姆以及南疆的刀郎木卡姆!迸阃稍L的魯克沁鎮(zhèn)黨委副書記王挺向記者介紹,因為在魯克沁這樣的文化重鎮(zhèn)工作,王挺這個三十來歲的漢族干部對于民族文化也知之甚詳了,“吐魯番木卡姆指的就是魯克沁木卡姆,它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高昌樂以遠時期。魯克沁木卡姆具有濃郁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樂律、樂調(diào)、結構形式等方面與新疆其它地方的木卡姆都有不少差異。”
在吐魯番,要想聽木卡姆一定要到魯克沁;在魯克沁要想聽木卡姆一定要到木卡姆村;而在木卡姆村要想聽木卡姆,就一定要到吐爾遜·司馬義家。作為魯克沁鎮(zhèn)木卡姆的第七代藝術家代表人物,吐爾遜·司馬義是吐魯番木卡姆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中唯一在世的了。
在王挺的引導下,我們在村上尋到了吐爾遜·司馬義老人的家。今年60歲的吐爾遜·司馬義老人遠遠的就站在門口迎接我們,面帶微笑伸出手來相握時,老人的手似乎軟若無骨,又怎能想象出,這樣的手能彈奏出那么蒼遠的旋律……
屋里的桌子上已經(jīng)擺滿了晶瑩的葡萄和誘人的哈密瓜,不過沒等記者品嘗,只會說幾句簡單漢語的吐爾遜·司馬義老人就急急拉著記者的手,直奔旁邊的一間小屋而去。
跟著老人抬腿邁進去,突然燈打開了,這間十平米左右的屋子三面墻上赫然掛滿了幾十張各個時代的木卡姆傳人的照片,西邊則全是櫥柜,里面全是老人的獎牌和獎杯,以及木卡姆的樂器、曲譜。這里就是吐爾遜·司馬義老人自己的木卡姆家庭博物館了。
“這些東西花了6年的時間、三萬多元才收集起來!蓖聽栠d·司馬義通過旁邊的翻譯跟記者說,他的館里收藏了20多種木卡姆樂器,近百幅木卡姆老藝人肖像及木卡姆成就照片,80多件有關木卡姆的音像制品和書籍。
說著老人打開了西邊一個櫥柜,里面擺放著幾把木卡姆樂器,看上去有的樂器外表的油漆都已經(jīng)有些剝落,記者仔細一看上面放著的紙簽上,竟然標注著“1876年制(距今近124年)”。
老人給記者介紹說,這些都是以前著名的木卡姆藝人使用過的樂器,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前段時間剛有北京的一所博物館來人想花數(shù)萬元的高價把這些樂器收購走,老人連想都沒想就一口拒絕了!斑@些都是我的寶貝,給我多少錢都不賣!”
說著,老人從柜里小心翼翼的取出一把來輕輕彈撥,這上百年的樂器發(fā)出的音色,竟然依舊那么鏘鏘有力。從老人凝望的眼里,這些古老的樂器已經(jīng)有了生命,它們便承載著木卡姆千年不衰的命運。
“萬歲,木卡姆”
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一部巨大的音樂史詩。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chǎn)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fā)感情的歌曲,這種歌曲叫作“博雅婉”(曠野之意),后來經(jīng)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fā)展形成了“博雅婉”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
16世紀,一個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的出現(xiàn),使“木卡姆”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莎,成為以新疆莎車為國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她召集大量樂師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規(guī)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詞中難懂的外來語詞匯、古維吾爾語詞匯和陳舊的宮廷詩詞,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依西萊提安庫孜”這一新木卡姆。從而整理出結構完整、體系嚴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紀,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縮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約演奏兩個小時。這被濃縮后的“木卡姆”,定名為“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這十二套大曲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
我在離別的火里煎熬
難道你就不知道
每口氣我并未白吐
那是我心靈的哀號
……
情人的愛鐫刻在我心上
留下永久的花的芬芳
我無法擺脫愛的痛苦
只好用歌聲來傾訴衷腸
……
這是翻譯過來的詩一樣優(yōu)美的木卡姆的聲音,老人逡巡在自己這座小小的博物館里,就像是在自己王國的國王,他用的是另一種遙遠的語言為記者講述著木卡姆更為遙遠的歷史。時而彈唱,老人那蒼涼而悠緩的訴說讓人有欲哭的感動和痛。
“木卡姆完整的演唱起來,一天一夜都唱不完!崩先苏f,12歲就跟隨師傅學習木卡姆的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從頭到尾的演唱所有的十二木卡姆。在博物館一邊的書架,就放著一本根據(jù)老人演唱整理出的《吐魯番十二木卡姆》的全集,那一頁頁的語言,數(shù)千行優(yōu)美的詩句,不得不贊嘆老人竟有如此驚人的記憶力。
“現(xiàn)在能夠完整演唱木卡姆的老人已經(jīng)不多了,可能去世一位老人,就會使一段木卡姆從此消亡。所以近些年來,我們把老人們傳唱的木卡姆相續(xù)錄音錄像,整理成書籍以為傳世!蓖跬榻B說。
也正是人們認識到了木卡姆的境況,現(xiàn)在這種新疆維吾爾族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正越來越被重視。
從1980年起,木卡姆便再一次迎來了春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相繼成立,同時《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一系列書籍和光盤出版。1996年,新疆藝術學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藝術本科班,2008年起又招收重視木卡姆史論研究的本科班……
2000年,以表演魯克沁木卡姆而聞名的吐爾遜·司馬義等四位民間木卡姆大師,應邀赴英國皇家劇院演出,獨特的樂器,流暢的音樂,精湛的演技,受到伊麗沙白女王的高度好評,“結束以后,現(xiàn)場就有觀眾站了起來,并高呼‘萬歲,木卡姆’!崩先嘶貞浧饋懋敃r的情景,依然如身臨其境。
2004年,中國政府將維吾爾族木卡姆作為唯一的項目,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進入人類口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名錄中。新疆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2005年11月25日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囗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同時被國家列入了“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魯克沁鎮(zhèn)投資了200多萬元,建起來全區(qū)第一個吐魯番木卡姆傳承中心,村里建立了好幾個木卡姆藝術團,還組織老藝人向有潛力的新人授藝,開辦了木卡姆小學,挑選了許多十歲以下兒童系統(tǒng)地學習木卡姆。
“現(xiàn)在光吐爾遜·司馬義老師就有七八十個徒弟了,每周還要到縣上鄉(xiāng)里免費授課,木卡姆后繼有人,就像吐魯番的葡萄一樣,一直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蓖跬φf。
更多新聞
- 見證中華全家福,“走進56個民族”匯報展舉行
- 劉國棟:180天的心靈“成人禮”
- 施曉亮:重走56個民族,見證民族文化巨變
- 觀眾贊展覽給力 稱“夢想照進現(xiàn)實”
- 山東聯(lián)通:與大眾網(wǎng)的合作非常完美
相關閱讀
大眾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wǎng)所有內(nèi)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nèi)聲明的版權人。未經(jīng)大眾網(wǎng)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wǎng)的各項資源轉(zhuǎn)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wǎng)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zhuǎn)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wǎng)書面授權。
2、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轉(zhuǎn)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wǎng)發(fā)布,可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nèi)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