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仫佬族:一個感恩民族的文化自救
2011-12-09 10:43:00 我要評論
劉國棟 來源: 大眾網(wǎng)[提要] 九年后,我們再次來到了這個桂北小城,并找到了當年陪同施曉亮采訪的時任羅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謝盛鉅,如今他的名片上換上了“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廣西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影視音樂制作人”,剛剛退二線的他并未賦閑,每天不是上山下鄉(xiāng)拍攝民俗,挖掘、收集、拍攝民歌,就是在自己投資幾十萬的音樂工作室里對這些仫佬民歌進行后期整理,自稱比“上班還忙”。
仫(mu)佬之名,最早載于《新之史·宗隆濟傳》的“木婁苗”。“木婁”,實際上是“仫佬”的最早先稱。遠在三千多年前,仫佬人的祖先就作為我國古代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嶺南的廣闊土地上。晉人常璩《華陽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關于“僚人”在云貴高原云嶺山脈南沿一帶活動的記載。唐宋以后,《嶺外代答》、《溪蠻叢笑》等史籍中出現(xiàn)了“僚”、“伶”人們共同體的記述!短旌涌h志》、《大清一統(tǒng)志》說:“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見仫佬與僚、伶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經(jīng)民族識別確定為“仫佬族”!柏锢小币辉~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9年前照片:施曉亮在仫佬人家圍坐在傳統(tǒng)的地鍋前吃地道的仫佬火鍋。(謝盛鉅 攝)
9年前照片:羅城三姐村是劉三姐的出生地,村前榕樹下是青年男女對歌的好場所(謝盛鉅 攝)
仫佬族走坡節(jié)是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平臺。(謝盛鉅 攝)
仫佬族傳統(tǒng)——民俗竹球。(謝盛鉅 攝)
仫佬族傳統(tǒng)民俗搶粽粑。(謝盛鉅攝)
仫佬族女孩心靈手巧。(謝盛鉅)
仫佬族傳統(tǒng)的地鍋。(謝盛鉅 攝)
大眾網(wǎng)-聯(lián)通3G羅城11月26日訊(特派記者 劉國棟) 處于桂北九萬大山深處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全縣35萬人口中有13萬是仫佬族,占全國仫佬族人口的80%,是全國惟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九年前,施曉亮就在此采訪仫佬族。九年后,我們再次來到了這個桂北小城,并找到了當年陪同施曉亮采訪的時任羅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謝盛鉅,如今他的名片上換上了“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廣西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影視音樂制作人”,剛剛退二線的他并未賦閑,每天不是上山下鄉(xiāng)拍攝民俗,挖掘、收集、拍攝民歌,就是在自己投資幾十萬的音樂工作室里對這些仫佬民歌進行后期整理,自稱比“上班還忙”。
“依飯節(jié)”——仫佬族的感恩節(jié)
趕到羅城縣的當天下午,當?shù)乜h文體局的原局長玉慶福告訴我們,計劃采訪的謝盛鉅正好下鄉(xiāng)拍攝去了,暫時不能跟我們見面,這樣就安排我們到羅城縣下面的雙寨村,“那里有兩位仫佬族依飯節(jié)的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你們可以多了解了解我們仫佬族的依飯節(jié)!
玉慶福介紹說,依飯節(jié)在仫佬族又稱做“依飯公爺”、“喜樂愿”或者“祖先愿”,是仫佬族人民特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耙里垺痹谪锢凶迦嗣裰惺恰案卸鳌c豐收”之意,節(jié)日期間,仫佬族人民在各自的宗祠里舉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飯道場”,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以感恩還愿,慶祝豐收,祈求人丁安泰。在這期間,村寨里每家每戶都要拿出自己家最好的食物來招待外來的客人,來的人越多越熱鬧就越好。
依飯節(jié)的來歷和仫佬族一直尊奉的“白馬娘娘”有很大的關系。傳說很久以前仫佬族的祖先遭奸人陷害,被關押在牢房,一位年輕貌美心地善良,身著白色戎裝,騎著白色神馬的姑娘(仫佬族后人稱之“白馬娘娘”)非常同情仫佬族先人的遭遇,與看守一起幫助仫佬族先人騎上神馬連夜逃走。當時的仫佬山鄉(xiāng),山高林密,毒蛇猛獸成群出來損壞莊稼,傷害人畜,逼得仫佬族先人無法生存。白馬娘娘法術無邊,射死毒蛇猛獸,又從“神獅”口中取出未被吞下的谷子送給仫佬人,并教仫佬族青年學武習馬練箭,從此仫佬山鄉(xiāng)年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yè),白馬娘娘也被尊奉為仫佬族圣母。
仫佬族人為了紀念這位白馬娘娘,每過三到五年就要在立冬時,在祖祠宗社前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為期一至三天,這就是依飯節(jié)。玉慶福說,其實在依飯節(jié)上,仫佬族人聚集在一起慶祝,不止紀念白馬娘娘一位神仙,主持依飯節(jié)的“道師”要供奉出36位神仙牌位,并做法事把他們都請出來,向他們貢獻祭品祈求保佑,“這36位神仙,也都是在傳說中幫助過仫佬族人的!
說到這里,玉慶福說,仫佬族人的感恩不但體現(xiàn)在對傳說中神仙的敬畏,還體現(xiàn)在對耕牛的愛護。仫佬族人主要依靠牛來耕種,牛是他們生活的依靠。為了感謝牛,仫佬族人從來不會屠宰耕牛。不但如此,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八牛節(jié),仫佬族人還要為牛請功,并給牛放假,除了不讓它們干活外,還拿出牛最喜愛的食物給它們吃,同時也期待下一年有個好的收成。
更多新聞
- 走近仫佬族:一個感恩民族的文化自救
- 采訪團走近紅瑤:長發(fā)瑤女發(fā)出征婚令
- 走近侗族:侗族大歌讓蝴蝶泉破繭重生
- 小記者日記:侗族大歌是怎么煉成的
- 日本“雷鋒”:用善行在漓江邊銘寫友誼和愛情
相關閱讀
大眾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wǎng)所有內(nèi)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nèi)聲明的版權人。未經(jīng)大眾網(wǎng)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wǎng)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wǎng)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wǎng)書面授權。
2、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wǎng)發(fā)布,可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nèi)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