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喟嘆 后人隔世憑吊
2011-07-04 13:56: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網[提要]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本褪沁@種感覺。2000多年前,城陽王國的故土上,劉章,是否也有過如此的感慨?而千年之后,又有誰,會有著相似的心境與同樣的感喟?探尋劉章的旅程即將結束,此次尋古探幽,我究竟收獲了什么?是穿越時空的一聲喟嘆?還是隔世憑吊的黯然神傷?
《重修莒志》:
后人贊曰:漢遘呂氏之難,安劉功首平勃,然非齊起兵于外,朱虛應于內,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乃以微嫌絀章之功,僅割一郡而王之,賞不酬庸,得無失職之恨乎?然章奮起英烈之氣,身不恤,妻不顧,輔翼漢室,封之大小,詎以屑意!且章與東牟侯興居同入宿衛(wèi),章與誅諸呂,興居與諸大臣尊立文帝,許盡以趙地王朱虛,梁地王東牟,既而章封城陽,興居封濟北,其為觖望均耳!濟北旋以反誅,而城陽獨守臣節(jié),保世傳統(tǒng),與西漢相終,章之遺澤孔長矣,迄今槐蔭依然,孫枝郁茂,吊古者每過其下,摩挲流連不能去,曰:此前王所手植也。語云:思其人猶愛其樹,豈不信哉!
在莒縣城陽鎮(zhèn),有一個地方被稱為“老槐樹”。
元代于欽《齊乘?古跡》載:“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繁茂,相傳是章手植!
朱鳳翱《城陽古槐》曰:
漢家藩屬多賢王,一植古槐手澤長。
終古杈枒曾不朽,至今盤曲未全僵。
相將銀杏成喬木,等是甘棠遺瓣香。
人間枯榮誰似比,朱虛歷劫自流芳。
劉章親手所植古槐,可惜于文革年間已被毀壞,這對于這座故城,對于這座故城里的人們,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以下是對王健的采訪。
劉章墓的歷史價值體現在哪里?
王健:劉章墓對研究漢代的喪葬習俗、墓葬的等級制度和埋葬方式、莒地城陽國的歷史沿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什么時候會對墓冢進行發(fā)掘?
王。何覀儸F在不提倡主動發(fā)掘,地下文物最好的保護手段就是埋藏于地下。 2010年頒布的《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規(guī)定:考古發(fā)掘工作必須依法履行報批手續(xù),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私自發(fā)掘地下和水域中的文物。
文物發(fā)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還需要有相應的保障措施,譬如對出土文物的維護,保管等等。大家可能也有所耳聞,以前,外地發(fā)生過多起盲目發(fā)掘的案例,那些古物被氧化、被破壞得很是可惜。目前,從我們的財力、物力、能力來看,還有點限制,F在能做的就是好好保存,保存這座墓葬的完整性。我們現在積極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所做的主要是搶救性發(fā)掘工作。
說這番話的時候,王健的眉宇間隱隱透出一絲憂慮。這,是一個工作了二十年的文物工作者的肺腑之言。
我們的腳下,曾經埋藏著、出土了無以計數的文物,滄海橫流,歲月變遷,這些承載與印證著祖先文明的器物,正在被人為或是不人為的毀滅,消失殆盡??????
作為后世子孫的我,你,我們,能為維護這些文物做點什么?千百年后,我們的子孫后代能看到的,難道僅僅是鋼筋與混凝土的斷壁殘垣?
站在那個叫“老槐樹”的地方,面對著的是高樓林立與車水馬龍,于人群川流不息中凝立,撫今追昔,竟陡然生出一種恍如隔世之感。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本褪沁@種感覺。2000多年前,城陽王國的故土上,劉章,是否也有過如此的感慨?而千年之后,又有誰,會有著相似的心境與同樣的感喟?
探尋劉章的旅程即將結束,此次尋古探幽,我究竟收獲了什么?是穿越時空的一聲喟嘆?還是隔世憑吊的黯然神傷?
風,疾勁地吹打著衣襟,正是春寒料峭。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