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天,咀嚼苦難,品味幸福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就是一年,從去年的6月25日,“黨旗漫卷中國紅”活動在北京啟程以后,有幸成為采風團一員的我,同其他的4位成員一起跋山涉水同甘共苦,從東北到內(nèi)蒙,再從新疆到西藏到云南、海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qū),共同完成了對中國56個民族共180天四萬多公里的采訪歷程。
180天,咀嚼苦難,品味幸福
大眾網(wǎng)采訪中心 劉國棟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就是一年,從去年的6月25日,“黨旗漫卷中國紅”活動在北京啟程以后,有幸成為采風團一員的我,同其他的4位成員一起跋山涉水同甘共苦,從東北到內(nèi)蒙,再從新疆到西藏到云南、海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qū),共同完成了對中國56個民族共180天四萬多公里的采訪歷程,F(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經(jīng)歷有困苦有危險,一一克服以后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還是收獲。
采訪團凱旋歸來
大眾網(wǎng)總編輯朱德泉深情擁抱采訪團記者劉國棟
大眾網(wǎng)采訪團隊在途中合影,特約記者施曉亮(左)、特約小記者施哲瑩(左二)、網(wǎng)友李東岳(左三)、大眾網(wǎng)記者劉國棟。
180天56個民族,每個民族平均起來的采訪時間為3天,這些民族都零散的分布在祖國邊疆的角角落落,對于一個采訪者來說,如何在短短的三天內(nèi)到達那里,并熟悉和了解那個民族的重點和要采訪的東西呢?這時就凸顯出團隊的作用了。
其實這個采訪團一共包括前方和后方兩個團隊。前方團隊的核心成員就是隊長施曉亮和大眾網(wǎng)的特派記者。施曉亮10年前曾經(jīng)走訪過56個民族,對于線路和采訪對象相對比較熟悉,他負責開車和一些對接的事務。作為前方記者,我和王磊的任務就是保持旺盛的體力和始終敏銳的新聞視角,來保證一篇篇鮮活的新聞稿件的出產(chǎn)。
對于后方的團隊,我比較熟悉的就是馬震、高娜還有魏鵬。每當前方團隊將要到達一個地方時,我就會接到他們中某個人的電話,他們會告訴我,“下一個采訪點傳真已經(jīng)發(fā)過去了,對方確定了聯(lián)系人,請記一下電話”,“你們再下一個采訪點什么時候到?我們好提前聯(lián)絡”,有時候已經(jīng)是深夜了,還會接到電話“稿子已經(jīng)傳過來了,照片能不能再豐富一點”,“視頻能不能傳的再快一點,更新的有點慢呢”……也正是因為這一通一通的電話,前方和后方的緊密合作,前方的采訪人員才能到了每一個采訪點都可以盡快的進入工作狀態(tài),發(fā)回的稿件才能盡可能精彩的得到展現(xiàn)。
韌勁是一名記者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參與“黨旗漫卷中國紅”不可缺少的品性。到達新疆進行采訪的時候,正好是七八月份,剛剛進疆就通過廣播得知新疆很不安定,發(fā)生了幾起恐怖分子沖擊派出所、政府機關的惡性事件,再看到大街小巷到處布滿的武警,心里更是沒底,而只新疆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就有近十個之多,怎么辦呢?因為局勢的不安定要放棄采訪嗎?經(jīng)過我們在前方的判斷,覺得事情并沒有那么糟糕,采訪必須要繼續(xù)進行!結(jié)果從南疆到北疆,一路采訪下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在喀什采訪甚至住在附近維族人最聚集的老城青年旅社里。
當然,對外界局勢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來做出選擇,而如果面對自然界給出的難題就更需要處變不驚了。那還是在新疆,最偏遠的塔什庫爾干帕米爾高原上,8月27日,由于當時連日的高溫,高原冰川上的積雪持續(xù)融化,萬涓細流匯成的滔滔洪水,連帶著泥石流、塌方、滑坡,把從進出塔什庫爾干縣唯一的出路“中巴公路”淹沒堵塞,一困就是五六天,小縣城里的石油都已經(jīng)限量供應,采訪團成員只能在高原地區(qū)露宿在公路邊廢棄的養(yǎng)路站中,車里用來備用的馕吃光了,只好去路邊的一戶牧民家里討要面條充饑,這是之前想都想不到的困難。我記得當時我在心里問自己,怎么辦,這可怎么辦?這時候退縮是不行的,無路可退,慌亂更不管用。
我想那時困難的克服,還是需要韌性,長途旅行的折磨是苦難,睡在水泥板上,暫時沒有飯吃都是困難,轉(zhuǎn)過頭來看一看,困難總是一時的,走過去就是成功。這在過去的采訪活動中是這樣,在以后的任何工作中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