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成功,男,1953年生,傅莊街道花埠嶺村民。擔任羅莊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宣講員,榮獲2018年“助人為樂”類羅莊好人榮譽稱號。
提起苗成功,很多人都交口稱贊:“老苗的故事講得好!”“老苗口才傅莊一絕!”“老苗真是個‘故事大王’!”2015年以來,他先后應邀走進羅莊區(qū)、蘭山區(qū)、蘭陵縣的部分中小學校、街道辦事處、機關部門單位,義務開展“憶苦思甜”主題志愿宣講70余場次,每次都帶著自制的“憶苦思甜”窩窩頭或收集的帶有時代烙印的老物件,采用講述歷史事實、現(xiàn)場體驗等方式,號召大家不忘過去艱苦歲月、感恩、感謝黨的好領導、好政策,珍惜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那年那月”的故事
老苗不忙的時候,就會去自己的工作室。老苗的工作室名叫作“那年那月”。在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左側擺著年代不同的煤油燈、馬燈和罩子燈,右側柜子上放著木勺、葫蘆瓢、籮筐,墻上掛著蓑衣、斗笠、大襖;中間八仙桌上放著一臺老式手搖電話,黑色陶碗里裝著幾個褐色的窩窩頭,條幾上擺著黑白電視、老式電話機和兩臺老鐘表……這些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滄桑。
“這里的每一件物品,我都能說出來歷哩!崩厦邕种,就像小男孩在炫耀自己珍藏的玩具!斑@個木勺俺奶奶用過,是梧桐木做的,至少有100年的歷史了。”
時光悠悠,歲月在這些老物件上留下斑駁印記。老苗正在做的事,就是以舊器物為載體,把老一輩人的記憶講述給更多人聽。
老苗18歲起就外出做學徒,干過廚師、醫(yī)生、木匠,理過發(fā)、賣過豆腐、運過煤炭,直到1991年,才和妻子開起了“成功飯店”,憑借勤勞的雙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曾經的艱苦歲月,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十幾年前的一件小事,更是激起了老苗想要講述這段歷史的念頭。
2003年,老苗的女兒上高中。某日,女兒將學校里別人吃剩下的饅頭帶回家,準備喂家里養(yǎng)的小狗。老苗的母親知道后心疼不已,把臟的部分掰掉,用水沖干凈后又重新蒸了一遍,自己吃掉了。
“以前日子過得苦,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F(xiàn)在生活變好了,但年青一代不能忘本啊!”自那之后,苗成功就想著給年輕人更多教育。他在收藏老物件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人了解歷史。
新時代的直播“網紅”
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人對窩窩頭并不陌生:有的是棕色,有的是褐色,有的里面還能看見秸稈和草……如今鮮見的“黑暗料理”,卻是老一輩人的饑餓記憶。
兒時的味道,也烙印在苗成功的味蕾上。憑借記憶和技術,苗成功開發(fā)出以河里的苲草、地瓜秸和花生秸為材料的窩窩頭,做成“憶苦思甜飯”,讓店里的顧客品嘗!案C窩頭全部免費,也可以打包帶走,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記住艱苦歲月。”
漸漸的,大家聽說了愛講故事的苗成功,他在當?shù)匾灿辛嗣麣猓恍⿲W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紛紛邀請他去宣講老物件的故事。
每次在講課前,苗成功總會擺放好窩窩頭和一些老物件,先鞠躬,然后是開場白:“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們小時候的事,一起憶苦思甜。誰吃過這種窩窩頭?”老苗講起故事來妙語連珠、神采飛揚。他先讓大家嘗嘗,聽眾們都難以下咽!拔覀冃r候,許多家庭吃的就是這種窩窩頭,大家一定要養(yǎng)成珍惜糧食的習慣,感恩現(xiàn)在的生活!
2018年,苗成功所在的社區(qū)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適應新時代群眾喜愛的傳播方式的變化,在羅莊區(qū)文明辦和社區(qū)工作人員的精心指導下,他將傳統(tǒng)的“線下”講故事方式搬到了“線上”。工作室“那年那月”正式掛牌開播后,通過直播設備和平臺,老苗的故事傳播到大江南北、走進千家萬戶。截至目前,老苗直播間的日在線人數(shù)近萬人次,單個視頻點擊量突破30萬人次,成為了四鄰八鄉(xiāng)名副其實的直播“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