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免费播放_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免费_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一区二区_无码中文成人福利在线观看_亚洲一级午夜喷水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快樂驛站心系空巢老人

2013年03月21日 13:29作者:來源:大眾網(wǎng)

梁學才,女,192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祖籍山東威海,濟南歷下區(qū)政府退休干部,興安街道東關(guān)居委“夕陽紅”活動站、拉呱站負責人。

耄耋之年不忘回報社會 快樂驛站心系空巢老人

  梁學才,女,192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祖籍山東威海,濟南歷下區(qū)政府退休干部,興安街道東關(guān)居委“夕陽紅”活動站、拉呱站負責人。
  1994年,梁學才老人利用自家庭院組織成立了“夕陽紅”活動站,定期不定期地組織跳舞、唱歌、演出等活動,成為附近老年人活動娛樂的好場所。先后獲得了濰坊市“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個人”、安丘市“優(yōu)秀社會體育指導員”等榮譽稱號。她指導的舞蹈、快板等節(jié)目還多次在濰坊、安丘市獲獎。2006年,梁學才還被聘為安丘市老年大學校外輔導員職務(wù)。從“夕陽紅”活動站創(chuàng)立至今,一晃18年過去了,隨著年齡的增大和腿腳的不靈便, 84歲高齡的梁學才大娘又把活動站改為“拉呱站”。
  變的是名字,不變的是心情,梁大娘十幾年如一日,熱心為空巢老人營建心靈家園,退休之后仍不忘為群眾服務(wù),耄耋之年仍堅持回報社會的高風亮節(jié),也許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感動。
  為照顧遠方的婆婆,從省城回到農(nóng)村
  梁學才祖籍威海,出生貧窮,7歲被賣給地主做丫鬟,嘗盡了舊社會的艱辛。14歲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勇敢的地下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后,曾經(jīng)在青州市卷煙廠、青州市總工會、青州市婦聯(lián)等單位工作,退休前是濟南歷下區(qū)政府干部。1990年,退休后的梁學才想到年邁的婆婆只身遠在老家安丘,便和老伴商量想把老人接到濟南安享晚年,一來婆婆有了貼心照顧,二來梁大娘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濟南市區(qū)。無奈婆婆習慣了在安丘的生活,無論如何不離開故土。看到婆婆的執(zhí)著,梁大娘毅然做出了決定,和老伴放棄了在濟南的優(yōu)越生活,只身回到老家安丘東關(guān)。梁大娘的決定遭到了孩子們的反對和親朋好友的不理解。畢竟,60多歲的人了,重新到一個地方,沒有住所、沒有朋友,一切從頭開始,艱難可想而知。
  剛從濟南回來,沒有住處,也沒有錢,梁大娘和老伴求親戚告朋友湊錢蓋房子。拉料、找建筑隊、辛辛苦苦把房子蓋起來了,冬天沒錢不舍得生爐子。梁學才和老伴能受得了,婆婆卻怕冷,于是每到晚上,梁學才和婆婆“通腿”睡覺,為的是把婆婆的雙腳摟在自己的懷里暖和。遠在濟南的兒子給奶奶打電話問家里冷嗎,梁學才婆婆欣慰地說“不冷,有你媽在,她就是個大火爐”。
  梁學才用自己的孝心伺候著婆婆,直到婆婆去世,婆媳倆從未說過一個“不”字。
  為豐富群眾的生活,夫婦辦起活動站
  說起當時辦老年人活動站的初衷,快言快語的梁大娘說,1990年,她回到老家安丘,那時候濟南市區(qū)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已經(jīng)很豐富,但安丘的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還是一片空白。她看到退休后的老年人呆在家里沒事可干,晚年生活孤獨、單調(diào)。于是她就跟老伴商量著組織老人們到她家里,一塊說說話、讀讀報紙、唱唱歌、跳個舞,活躍活躍他們的晚年生活。梁學才的老伴離休前曾是某軍區(qū)干部,他十分贊成梁學才的這個想法。說辦就辦,兩人置辦了很多馬扎、茶具,訂了多種報刊,還購置了鑼鼓家什、京胡等樂器。1994年6月,在當?shù)卮甯刹康膸椭,一個家庭式的老年人活動站——安丘東關(guān)“夕陽紅活動站”成立了。一來二去,不僅東關(guān)附近的老人們把活動站當成了家,就連住得較遠的一些老年人都慕名來這里參加活動,打發(fā)晚年時光。
  為了提高節(jié)目質(zhì)量和演出水平,梁學才還請市里的專業(yè)人士編寫了段子,請京劇團演員來現(xiàn)場進行指導。他們編排的節(jié)目多次被選拔參加安丘、濰坊老年活動匯演,其中《六個大嫂夸社區(qū)》節(jié)目在濰坊濰柴工人文化宮演出時還拿了金獎。多年來,她投入在活動里面的資金約有3萬余元,但梁大娘從未想過回報,她說,只要老人們高興,花點錢無所謂。
  為活動站精神傳承  夕陽紅改成拉呱站
  梁學才老人比老伴大四歲,近60年的婚后生活里,老倆互敬互愛,相互扶持。老伴晚年得了糖尿病,梁學才到處尋醫(yī)問藥,還打聽偏方為老伴治病。她專門學習了推拿術(shù),幫助老伴按摩治療。2011年4月,久治不愈的老伴辭世。老伴去世后,梁學才老人感到天都塌了,飯也不吃、水也不喝,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子女們看看老人的情況,不忍心把梁大娘一人留在安丘,都勸說把房子處理了,然后到濟南跟隨子女們一起生活。
  經(jīng)過子女和“夕陽紅”活動站老人的勸說,一段時間的休整后,梁大娘后開始重新考慮以后的生活。她想,到濟南跟著子女生活固然舒坦,但花費十幾年的心血建起的“夕陽紅”活動站可能隨著她的搬走也就消失了,活動站的老人再到哪里尋找自己的家園?不行,自己就是身走了,心也不會走,無論如何,也得把和老伴共同創(chuàng)下的家園辦好。
  梁大娘識字不多,老伴在世時,活動站的樂器、音響等大的道具都是老伴操作。老伴走了,梁大娘也搬弄不動大器械,但活動站的成員還是如期來到這里,為了不讓活動站沉寂下去,梁學才老人便萌生了把活動站改為“拉呱站”的想法。
  梁大娘的想法得到了活動站老成員和社會上的支持響應(yīng),今年6月4日,“夕陽紅拉呱站”正式掛牌了,濰坊大自然潤達廣告公司免費為拉呱站制作了站牌。拉呱的內(nèi)容多為報紙、電視上的國家大事,也有尊老愛幼、鄰里和諧新風尚,還有鍛煉、養(yǎng)生、衛(wèi)生保健等方面的內(nèi)容。如今,每到周一、周五下午的“拉呱”時間,梁大娘的小院里少則30人,多則50人,在這里說、唱、笑,幸福的聲音活躍在四鄰八舍。
  從“夕陽紅”活動站創(chuàng)立至今,十八年的時間過去了,活動站的老人們走了一茬又換了一茬, 84歲的梁學才老人的頭發(fā)也全白了;顒诱境蓡T張老師說:“梁大姐一直在這里給我們提供免費服務(wù),從不嫌麻煩。我們在這里很開心,也都越來越離不開這個‘家’了!” 退休職工曹玉英老人說:“‘夕陽紅拉呱站’真正成了我們這些空巢老人的快樂驛站。
  活動站變成了拉呱站,變的是名字,不變的是心情,梁大娘熱心忙碌的身影、這群耄耋老人幸福的笑臉,在這個溫馨的小院里久久蕩漾。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是梁學才老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說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這個“拉呱站”就一定會為老人們服務(wù)下去,這是一名老共產(chǎn)黨員不變的宣言。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里,透過老人滄桑的面龐和堅定的眼神,我們不禁為之動容。

責任編輯:王琳

本文相關(guān)新聞

網(wǎng)友評論[點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