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孝敬公公婆婆的“親閨女”
1996年在盤錦和丈夫李金峰相識相戀并結(jié)婚, 1997年跟隨丈夫回到汀羅鎮(zhèn)羅家村定居。10年來,她和丈夫相親相愛,齊心協(xié)力,用辛勤的勞動撐起了整個家,對老人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呵護,使三位老人得以安享晚年,受到街坊四鄰們的一致好評。
傳承錫伯敬老文化
做孝敬公公婆婆的“親閨女”
佟玉杰,女, 34歲,原籍遼寧省盤錦市,錫伯族人。1996年在盤錦和丈夫李金峰相識相戀并結(jié)婚, 1997年跟隨丈夫回到汀羅鎮(zhèn)羅家村定居。10年來,她和丈夫相親相愛,齊心協(xié)力,用辛勤的勞動撐起了整個家,對老人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呵護,使三位老人得以安享晚年,受到街坊四鄰們的一致好評。
10年前,佟玉杰剛到羅家村的時候,面對的是個一窮二白的家。房子又矮又潮濕,奶奶、公公婆婆和小叔子擠在三間土屋里。生活十分清苦,饅頭、瓜子條是家常便飯,一天三頓飯沒有什么油水。公公當(dāng)時50多歲了,身體不好,因為家里窮,舍不得到大醫(yī)院里去看病,病情越來越重,但還得強忍著病痛到地里去干農(nóng)活。小叔子20出頭了,在家里務(wù)農(nóng),還沒有蓋房子娶媳婦,沉重的家庭負(fù)擔(dān),把一下子壓得她和丈夫喘不過氣來。面對這個幾乎一無所有的窮家,她并沒有感到過失落,而是暗暗發(fā)誓要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撐起這個家庭,讓老人過上舒適、安心的生活。為此,她和丈夫接過了老人的3畝地,又在村里承包了3畝半地,全部種上棉花,從此開始了邊下地干活、邊外出打工的生活。10年來,搬運工、建筑工、拾棉花,什么苦差事佟玉杰都干過。她每天是5點多起床,燒火忙飯,幫著公公、婆婆和89歲的奶奶收拾房間,洗涮衣服,然后再到地里干活。一天下來,經(jīng)常累得腰酸背疼,睡不著覺,但她還是熬了過來。經(jīng)過10年的辛勤勞動,她和丈夫用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買了鄰居的三間平房,和原來的老房子合成一個小院,還湊錢幫小叔子蓋上房子,娶了媳婦,了了公公婆婆的一樁心事。
孝敬老人,最重要的是想方設(shè)法讓老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佟玉杰婆婆60多歲了,奶奶也快90了,兩人身體雖然沒有什么大毛病,但腿腳不太利索,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顧。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她就帶著老人去衛(wèi)生所看病,從來不讓她們在家里挨著。三個老人中,身體最不好的是公公,有骨質(zhì)增生和胃病,常年打針吃藥,雖然家庭貧困,但佟玉杰從來都不含糊,就是借錢也得及時為老人治病。
贍養(yǎng)老人,不光要讓他們吃飽穿暖,更要讓他們順心順氣。自打進(jìn)了這個門,佟玉杰就記住了公公婆婆和奶奶的生日。每當(dāng)?shù)搅怂ㄋ﹤兊暮萌兆,她就給老人買件新衣服,做點好吃的,一家老小圍在一起吃頓飯,讓老人高興高興。奶奶愛吃水煎包,每到羅家趕集她就給奶奶買上幾個,卻連6歲的女兒都舍不得讓她吃。村里來了放電影的,她就攙著奶奶去看,讓老人開開眼界。為了讓幾位老人開心,只要陰雨天在家沒事,她就跟他們拉家常、講笑話,逗她們開心。遇到老人心情不好發(fā)點脾氣,她總是耐心地聽著,10年來從來沒有和老人們拌過一次嘴。她還在自家院子里開出一個小菜園,種上黃瓜、豆角、西紅柿、韭菜,這樣不用花錢,就能變著花樣給老人做菜吃,讓他們改善改善生活。對鄰里父老,佟玉杰也是力所能及地給他們幫助。70多歲的鄰居邱亦亭,閨女在外地工作,一個人過日子。歲數(shù)大了,喜歡熱炕頭,每年收完棉花,她都要送給他一些棉花柴,讓老人燒熱炕頭,暖和暖和。
自從1997年到羅家村以來,佟玉杰任勞任怨,默默付出,照顧三位老人,四鄰街坊都夸贊她這個外來的好媳婦。10年來,她和丈夫從來沒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賣肉、買菜總是掂量著花,有了好吃的、好用的,一定要先讓老人享受。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錫伯族人,佟玉杰始終堅守著孝敬老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不孝順老人當(dāng)作最讓人瞧不起的事。這些年來,每當(dāng)人們夸獎她的時候,她總是說:我作為一個家庭婦女,作為一個來自少數(shù)民族的媳婦,只是做了每個人都應(yīng)該做得事情。黨和政府給了我今天的一切,我既感到高興,又感到慚愧。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我希望人人都孝敬老人,讓所有的老人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F(xiàn)在我的家庭條件還不好,一年下來掙不了三千、兩千塊錢,但是,我會繼續(xù)和丈夫共同經(jīng)營好這個家,爭取早一天蓋上大房子,讓三位老人早一天過上好日子。其實,人這一輩子,窮點、富點都無所謂,只要做人處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生活一定會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