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筑盲老人生命的色彩
一位普通的農(nóng)家婦女,沒有旁人日日叮囑的要求,沒有探求回報的索取,沒有莊嚴鄭重的承諾,更沒有絮絮叨叨的怨言,只是用一雙手,默默地照顧盲人老人15年,用平凡詮釋了無私奉獻的內(nèi)涵,用耐心點亮了人性的光輝。她就是泊頭鎮(zhèn)東呂村的李金榮。
十五年如一日,用奉獻澆筑盲老人生命的色彩
一位普通的農(nóng)家婦女,沒有旁人日日叮囑的要求,沒有探求回報的索取,沒有莊嚴鄭重的承諾,更沒有絮絮叨叨的怨言,只是用一雙手,默默地照顧盲人老人15年,用平凡詮釋了無私奉獻的內(nèi)涵,用耐心點亮了人性的光輝。她就是泊頭鎮(zhèn)東呂村的李金榮。
悉心照料,一口熱飯重燃老人內(nèi)心的希望
今年62歲的呂德山,由于先天眼睛不好,被定為視力一級殘疾。用老人自己的話說,就像眼前蒙了塊布,抹不掉也化不開。雖然起居尚能自理,但也僅是維持生計,需要有人照顧,老人曾痛心的說,多少次都不知道怎么活下來的。老人后鄰住的是侄子呂愛田,1998年,呂愛田與李金榮結(jié)婚,當?shù)弥獏蔚律降那闆r后,從小就樂于助人的李金榮毅然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重擔。
李金榮今年38歲,夫妻二人育有一子,家里種著9畝地,主要種白菜和蘑菇,其中2畝是德山叔的。丈夫是田里的主力。“其實地里的活,金榮一點也沒少干,再加上忙家里的活,真的很累!”呂愛田心疼地說。為照顧老人,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打針輸液、衛(wèi)生保潔,李金榮忙前忙后,不知疲倦,其善舉在全村乃至全鎮(zhèn)都傳為佳話。其實,李金榮自家的公公身體也不好,她兩頭忙里忙外,很是辛苦。
每逢集市,李金榮都要早早起來,熬好飯送到呂德山手上,一直看著老人吃完,她才放心地收拾好碗筷來到集上,這時已經(jīng)不早了。但就是在賣菜的過程中,她也惦記著德山叔。大多時候,沒等到菜賣完,她便急匆匆回家,并且不忘給老人帶回些零食,就是這悉心的照顧讓老人重燃了對生活的希望。
不求回報,顆顆麥粒鑄成堅守的承諾
呂德山有2畝地,全都是李金榮夫婦幫忙種著。一開始,村里人不理解,總認為夫婦倆照顧老人就是要種老人的地!耙皇俏覉猿,他倆連種子錢也不讓我拿。給我種地,打了糧食又送到炕頭上,賣的話把錢遞到我手里,更不用說平時農(nóng)忙時的照顧,就是親生兒女也不一定能做這么好!”呂德山老人感慨地說。“雖然老人眼不行,但還是很看重莊稼的,對土地也有特殊的感情。我們曾勸他把地承包給別人,但他不樂意,我們仔細地盤算一下,還是幫他種著吧,受累算我們的,收成算老人家的!崩罱饦s這樣說。這些年來,李金榮夫婦都是憑良心去做。正如她所說的“只要咱能吃上飯,也保證不讓老人家受屈!笔聦嵶C明了這一切,村里的人也無不對她豎起大拇指。
久病成醫(yī),一副副藥方訴說人間真情
呂德山老人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只要天氣反常,冷熱交替,他便容易犯病。為此,李金榮夫婦商量著購買了氧氣瓶和呼吸機,大大減輕了老人的病痛!艾F(xiàn)在藥都零差價了,國家還能給報一部分,有些藥花不了多少錢。有時塊了八角的我們不和他說,他心里卻挺明白,總是把錢硬塞給我們。”李金榮說。其實,為了治老人的哮喘,李金榮私底下跑了不少醫(yī)院,到處求醫(yī)問藥,打聽中醫(yī)偏方。她去過濟南、到過濱州、上過東營,路費不說,光勞心費神,奔波之苦,也會讓人疲憊不堪,但她仍然毫無怨言。“看著老人因為哮喘透不過氣來,我們心里著實難受,恨不得替他遭這個罪!碧崞鹄先说牟,李金榮顯得十分難過。幾年下來,光藥方就攢了厚厚一沓,李金榮也自己總結(jié)出了一套治療辦法,老人的病情明顯好轉(zhuǎn)。
“現(xiàn)在好多了,德山叔入了低保,又讓他享受到了每月50元的低保重度生活補貼。如今,他還是‘殘疾人居家托養(yǎng)’服務對象。幾項累加,每月有生活保障金200多元,而且縣里實施的‘殘疾人溫馨安居工程’還幫忙建了3間磚瓦房,真的感謝黨和政府!睙崃业谋砬樵俅窝笠缭诶罱饦s有些過早蒼老的臉上,仿佛自己15年的堅持那么不值一提。不管如何,呂德山的生活因為李金榮的付出再次充滿色彩,溫暖人心的事跡也為她貼上了感動的標簽,而她仍然只是用自己的雙手默默而無私的奉獻著。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