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微不至照顧寡居鄰居
陳愛云,女,1953 年3月出生,濱州市鄒平縣魏橋鎮(zhèn)東碼頭村村民。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寡居鄰居劉沒學的事,早已成了方圓幾十里的一段佳話。
陳愛云,女,1953 年3月出生,濱州市鄒平縣魏橋鎮(zhèn)東碼頭村村民。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寡居鄰居劉沒學的事,早已成了方圓幾十里的一段佳話。
陳愛云和劉沒學做鄰居已經(jīng)十年,在陳愛云眼里,劉沒學是個讓人心疼的“苦命人”。因為小時候大腦受到損傷,劉沒學走路只能靠半邊身子帶動往前一步步挪,語言系統(tǒng)也有障礙,情緒一激動,話就說不清。天降橫禍,兩年前丈夫意外去世,劉沒學只能和9歲的兒子相依為命。怕劉沒學看不開,陳愛云三天兩頭往她家里跑,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勸導她,讓她為了孩子說啥也得好好活下去。劉沒學不吃不喝,陳愛云就想辦法把她誆到自己家來,說是讓她過來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等她來了,陳愛云就把熱騰騰的飯端到她面前。就這樣,一天天的陪伴,一句句的安慰,一點點的幫助,劉沒學逐漸從陰影中走了出來,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為了減輕劉沒學家里的負擔,陳愛云陪著她到村委申請了低保,幫著她給孩子申請貧困學生幫扶。陳愛云說:“她說話本來就不得勁,提起那些傷心事,一激動更說不清楚,她有啥事,就先慢慢的細細的說給我聽,我再替她去辦!”
日常生活中,劉沒學需要買菜買藥,一個電話打過去,陳愛云手頭有啥事也馬上放下,騎著電動車帶她去。每年大年三十,陳愛云也總是先和劉沒學一家包完餃子,直到把熱騰騰的餃子盛在碗里,才肯回家過年。無論是包水餃、烙菜餅還是搟面湯等,陳愛云都讓兒子兒媳給劉沒學家送一份去。兒子兒媳在母親的感染和激勵下,每次下班回家,不管是買雞、魚、肉,還是其他好吃的,都會給劉沒學娘倆也買一份。陳愛云的兒子還經(jīng)常輔導劉沒學兒子功課。
陳愛云對劉沒學娘倆無微不至的照顧,把劉沒學的心捂暖了、也捂熱了。“嫂子,以后就讓俺叫你娘吧!往后你就是俺的老娘了!”劉沒學感恩好鄰居對自己的關(guān)懷,情不自禁地對陳愛云說。陳愛云聽了這話,抹著眼淚說:“學子,我只比你大18歲,咋能叫我娘。〔还苣愫拔疑,我得把你管到底,我今年61,就算我活到70來歲,還有10年,到時候就算我沒了,你的孩子也拉扯大了,他也能照顧你了,你就放心吧!”
2014年,陳愛云家庭入選山東省“最美家庭”,并被授予省“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毛德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