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捐資助學2000萬
2015年03月04日 16:57來源:大眾網(wǎng)
作為書法藝術(shù)大家,史世奇近年來聲譽日隆,而他對社會公益事業(yè)愈發(fā)熱心。每當需要為慈善事業(yè)捐款時,他都慷慨解囊,每次捐款都在千元以上。汶川大地震噩耗傳來,史世奇捐出十余件書法作品,被環(huán)翠區(qū)政府評為"支援抗震救災(zāi)先進個人"。



史世奇,中國書協(xié)會員、著名書法家,曾歷任威海市文物店總經(jīng)理,中國王羲之基金會理事、王羲之研究會研究員、中日韓書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盟盟員,威海市政協(xié)委員,現(xiàn)定居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
追思師恩,成立助學基金
"爺爺,您的事跡太令我感動了,我要以您為榜樣,好好學習。"近日,史世奇接到來自北京的一個電話,一名北師大的女生在電話里邊說邊哭,一個勁地表示感謝。
事情還得從一個多月前說起。去年12月10日,在北京,史世奇一次性捐出2000萬元給北師大,成立史世奇文化教育基金。這一善舉不僅轟動了京師,還引來國內(nèi)各大主流媒體、網(wǎng)站爭相報道。這名女生聽說后很激動,特意從學校打來電話表達感激之情。
大家對史世奇的善舉都感到好奇,也有不少疑問。昨日,記者來到史世奇家中就此專程進行了采訪。在撲面而來的書香氣中,滿頭華發(fā)的史世奇對這次捐贈的原因娓娓道來。
"北師大是教師的搖籃,也是我恩師任教的地方。捐助這筆基金,就是希望能扶助貧困學生、獎勵優(yōu)秀學生和優(yōu)秀教師,更希望能對來自家鄉(xiāng)山東的寒門學子有所幫助。"史世奇說,他也希望,將來得到幫助的學生到了社會有了能力后,再去資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
"這次捐出的2000萬元,一部分是我收藏的恩師作品拍賣所得,一部分是我的作品拍賣所得。"史世奇說,這次慈善之舉是師承的一部分 ,也是為了表達對恩師的追思。
得師真?zhèn),承襲高貴人格
史世奇所稱的恩師是曾任職北師大的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恩師啟功是我的榜樣。"史世奇說。
1976年10月,自5歲起就苦練書法的史世奇,因一次機緣,他的人生軌跡跟啟功有了交集。那一年,35歲的史世奇在愛新覺羅·溥佐的幫助下,見到了書法大師啟功。那次造訪,啟功對他印象良好,臨場揮筆贈墨,并囑咐他,"以后常來串門"。
回到家中的史世奇像是著了魔,他將啟老贈送的書法條幅掛于床前,每晚睡前都要盯上個把小時,在肚皮上比劃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有時半夜醒來,就把燈拉開,對著條幅發(fā)呆。每當琢磨出道道來,他就把一個面板搭在椅背和床框上開始臨摹。四年之后,他再次造訪啟功,其書法造詣獲得啟功認可,并實現(xiàn)了向啟功拜師學藝的愿望,最終得其真?zhèn)鳌?/div>
1991年,史世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個人書法展。啟功先生在開幕式上講話,并題寫了"青勝于藍,下學上達。世奇先生酷好八法,于拙書獨有痂嗜,近更廣鑒名筆駿駿上達,展出所作名題數(shù)語,藍吾所愧,達吾所慰也",以示鼓勵。被啟功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和殊榮,惟史世奇一人。
除了深得啟功書法精髓外,史世奇還承襲了啟功淡泊名利、熱心公益的人格。
啟功師從我國卓越的史學家和教育家陳垣。為報此恩,啟功在陳垣誕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際,設(shè)立了"北京師范大學勵耘獎學助學基金"。
"從我敲開恩師的門到參加他的追悼會,整整是28年零四個月。"史世奇說,"老師不光教給我書法,他的大德和善念也給我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啟迪。"
2005年7月26日,啟功去世不久,北京師范大學設(shè)立啟功基金。28年的師生情讓史世奇也萌生了為恩師做點事情的想法,這次捐出巨資給北師大教育基金會,也是希望這些錢能夠參與到啟功基金的有關(guān)項目。
耳濡目染,養(yǎng)成賢善情懷
采訪中,史世奇說出的最多的詞就是賢和善。史世奇說,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圣賢輩出,山東人也篤信"賢善而福至"。
"這是從小父母就教給我的。"史世奇說,家庭的影響讓他受益終生。
"我小的時候,父親就和一些鄉(xiāng)紳發(fā)起了一個叫'字會'的慈善組織,救災(zāi)濟患。"史世奇說,這個團體的人一起出錢救濟窮人,讓兒時的他耳濡目染,深受教育。
"那時會在街上支起一口大鍋,籠屜里蒸出熱氣騰騰的谷子餅,四面八方的窮人會前來領(lǐng)飯。"史世奇至今還記得當時賑濟窮人的情況。
史世奇回憶說,當時他正在上小學,看到黃騰騰的谷子餅飄著香味,曾好奇的去領(lǐng)了一個,結(jié)果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狠狠地責罰了一頓。"后來我才明白父親責罰的用意,我領(lǐng)了一個饅頭,就可能會有一個窮人挨頓餓。"史世奇說。
"我今天做的這些也是受傳統(tǒng)道德的影響。"史世奇說,除了父親的言傳身教,深受孔孟教育影響的母親也自小就教育他,"好心感動天與地。"
畢生追求,積聚錢財做善事
史世奇的這次捐贈并非心血來潮,而是平時善行累積的升華。
作為書法藝術(shù)大家,史世奇近年來聲譽日隆,而他對社會公益事業(yè)愈發(fā)熱心。每當需要為慈善事業(yè)捐款時,他都慷慨解囊,每次捐款都在千元以上。汶川大地震噩耗傳來,史世奇捐出十余件書法作品,被環(huán)翠區(qū)政府評為"支援抗震救災(zāi)先進個人"。
2008年6月,當?shù)弥枢l(xiāng)煙臺市福山區(qū)決定修建"史世奇藝術(shù)館"的消息后,他把自己珍藏的啟功、溥佺、溥杰、孫墨佛、王懿榮等大家的字畫共110多件,以及自己創(chuàng)作的200多件書法作品無償捐獻。
"藝術(shù)的核心是美,人性的核心是善。"史世奇說,書法追求的是美,生活中也應(yīng)追求真善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慈善的人多了,天下就太平了;正能量傳達的多了,社會就安定了。"
對于這次捐贈,史世奇喻其為"取之有道,用之有道"。"這些財富都是社會給予我的,我把它用作善途,也算用之有道。"老人笑言,"將來積聚到一定的錢財,我還會再捐,做善事是我一生的追求。"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