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傳蓮,女,1969年2月出生,漢族,群眾,濟南市歷城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
俗語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泵鎸ξ椿榉蚣彝サ臑(zāi)難,支傳蓮不但沒有選擇逃避,反而堅守愛的承諾,同丈夫一起支撐起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家,未過門就挑起照顧重病公公的擔子,為了照顧婆婆放棄小兩口幸福生活,一家人擠住在10平米的房子里,無怨無悔,精心照料婆婆,盡心竭力照顧中風的母親,盡到一名妻子、兒媳和女兒的責任。
恪守承諾有真愛
1990年9月,支傳蓮大學畢業(yè)不久,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她的丈夫,當時丈夫家雖不富裕,但是條件也還不錯,父親是教師,兄妹五人,除大姐因為年齡大沒轉(zhuǎn)出戶口在家務(wù)農(nóng)外,三個有工作,一個弟弟還在讀書,外人眼里她找的這個婆家不錯。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當她沉浸在愛的幸福里的時候,一紙公公的醫(yī)療診斷書頓時讓這個美好的家庭如五雷轟頂,公公得了食道癌,是晚期,并已經(jīng)擴散到淋巴系統(tǒng),在世時間最多九個月。未婚夫及姐妹兄弟都要上班或上學,離家遠,交通不便,都照顧不上,加之婆婆身體不好,一個人怎能照顧這樣一個重病號?此時此刻,支傳蓮的心底也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我該怎么辦?”這門婚事遭到了家人和親朋好友的反對。親戚鄰居都勸她:“你是村子里考出來的第一個女大學生,人品模樣都不錯,什么樣的人家找不到,何苦在這一家把自己搭進去?”她的姐妹也是極力阻止:“只是定親,又沒結(jié)婚,即使毀掉了婚約,又不負法律責任,也沒人說什么的,你還擔心什么?散了吧!”當時,支傳蓮確實陷入了一番矛盾和斗爭中:堅持,這個家庭即將面臨的是身體多病沒工作的婆婆,還有一個上學的小叔子,家里本來就不寬裕,再加上公公昂貴的醫(yī)藥費,未來的困難可想而已;離開,再找一個條件更好的家庭,棄未婚夫而去,那算什么?母親似乎看透了支傳蓮的心思,提醒她說:“本來指望你考上大學能讓咱這個家有所改變,如果你選擇人家的家,咱這個家就指望不上你了。你要好好琢磨琢磨。但是不管你做出任何決定,媽都支持你!”支傳蓮最終下定決心:既然有了婚約,就要信守承諾,不能反悔;既然愛未婚夫,就應(yīng)該接受他的全部。她相信,將來一定會比現(xiàn)在好,她這個未過門的媳婦一定要和未婚夫擔起這個重擔。
未入洞房先盡孝
從此以后,每個周末支傳蓮都要坐公交車去腫瘤醫(yī)院,幫助婆婆照顧公公,喂水喂藥,洗衣做飯,排號檢查,拿藥輸液……后來為了方便照顧,把公公轉(zhuǎn)入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由于傷口愈合的比較慢,她每天都要用藥棉為公公傷口上藥,由于天熱無法洗澡,醫(yī)生建議每天要及時為病人擦身。一開始,她覺得有點難為情,可是看到公公留著血水的傷口,看到他痛苦的表情,支傳蓮感到揪心窩子的疼,還能有什么顧慮呢?公公也覺得,一個未過門的兒媳婦,為自己擦身,很過意不去,執(zhí)意讓婆婆給他擦,支傳蓮真切地對公公說:“爸爸,我既然選擇了您的兒子,我就是您的孩子,您就是我的親人了,您就權(quán)當是您兒子在為你擦身吧!惫f:“孩子,謝謝你!你本不該為我做這些的,咱家苦了你了。本想在你結(jié)婚時,給你辦一場體面的婚禮,現(xiàn)在看來,爸爸是無能為力了,對不起你了,孩子!”說完,公公淚流滿面,渾身顫抖,支傳蓮知道公公是在強壓自己內(nèi)心的激動與愧疚。公公已經(jīng)到了人生最后階段,性格變得十分暴躁,總沖她和婆婆發(fā)脾氣,這對于一個未過門的媳婦來說,是多么委屈!每次難受,她都跑出病房偷偷哭一陣,哭完,把所有的委屈都留在走廊的風里,扭過頭,擦干淚,回病房,繼續(xù)為公公擦身、按摩。她知道,公公原本是個很慈善的人,是因為病痛的折磨才讓他如此。不久,未婚夫提出能否在老人在世時結(jié)婚,為使即將離世的老人得到安慰,支傳蓮沒加思索就同意了。因為公公病情加重,婆婆要在醫(yī)院照顧而不能參加婚禮。洞房花燭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刻,而她和丈夫,卻是抱頭痛哭,彼此相擁,一夜未曾合眼。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痹诶先诵枰疹櫟臅r候,年僅30歲的大姑姐也因胃竇癌晚期無法手術(shù)被送回家,真是雪上加霜。上班,幫婆婆照顧公公,下班后每隔幾天,她還要擠時間去看望病重的大姑姐,和年僅五歲的小外甥。大姑姐家離單位有二十多里路,春天天短風冷,每次都是頂黑回來,一個女孩子是比較膽小的,可是那個時候支傳蓮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來的勇氣,害怕呀,寒冷呀,都沒有阻止她奔忙的腳步。直到農(nóng)歷3月大姑姐離開人世。
十平蝸居顯真情
婆婆在半年中失去丈夫和女兒兩位親人,沉重的打擊讓婆婆精神近乎崩潰。丈夫的工作單位離老家又遠,坐公交車回家很不方便。當時支傳蓮看到丈夫每天內(nèi)心充滿了憂慮,知道他一定是在為母親擔心,支傳蓮就主動和丈夫商量說:“把媽接到咱家吧,媽的現(xiàn)狀也不能讓她自己呆在家里,把她接來也免了咱們來回勞頓之苦!薄翱墒----”丈夫欲言又止。她知道丈夫想說什么。那時單位只分給她家一間十多平米的小房子,他們小兩口生活還算過得去,要把婆婆接來,還有一個十八歲的小叔子,四個人擠在一間十多平米的房子里,該怎么住,更何況他們是剛剛結(jié)婚。支傳蓮連忙打消了丈夫的顧慮:“別擔心,先接來再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互相照顧,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闭煞蚓o緊攥著她的雙手,激動地說不出話來。為讓老人盡快從痛苦中恢復(fù)過來,本是新婚燕爾的她,沒有了自己的蜜月,沒有了和丈夫的花前月下,都用來精心照顧婆婆,每天帶著婆婆散步,說些開心的事逗婆婆高興。小廚房變成婆婆的臥室,一個布簾成了他們小兩口和小叔子的屏障,一個沙發(fā)作為小叔子棲身之地。鄰居家嬸嬸說:“你小兩口連句說悄悄話的機會都沒有!敝魃徱部偸且恍α酥F鋵嵁敃r在她心里,婆婆的身體比他們的花前月下重要,只要婆婆身體好了,他們夫妻倆還有大把的時光。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精神和身體有了明顯的好轉(zhuǎn)。后來他們有了兒子,為這個家?guī)砹藲g樂,十平房間一家五口,其樂融融。在這狹小的空間里,他們一家人演繹了人間最幸福最動人的溫情。到了小叔子成家的年齡,為了不讓婆婆操心,支傳蓮主動為小叔子張羅婚事,把家里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為小叔子結(jié)婚用,毫無怨言。后來小叔子遷新居時,曾感慨地說:“嫂子,真沒想到,咱們都能有這么好的房子住,更不敢想,以前咱住那么小的房子里是怎么過來的!”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這是心酸的淚,更是幸福的淚,F(xiàn)在,小叔子和弟媳對婆婆也十分孝順,去年他們家也被評為“歷城區(qū)最美家庭”。今年婆婆生病住院,弟媳婦和姐妹們都搶著輪流照顧,病友們都看不出哪個是女兒,哪個是媳婦,羨慕老人家有這么好的兒女們,母慈子孝,在柳埠秦家村成了佳話。
在一次電視采訪中,有一個細節(jié)引起了記者注意,問支傳蓮在為婆婆扒桔子的時候,第一瓣兒為什么自己先吃。婆婆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娘兒倆二十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我不喜歡吃酸,每次吃水果,媳婦總是先嘗嘗酸甜,把最甜的給我吃!笨吹狡牌拍嵌讼槎腋5男θ,支傳蓮內(nèi)心感到十分欣慰。
其實,支傳蓮還是婆婆的“私人理發(fā)師”,婆婆頭發(fā)長了,再好的理發(fā)店都不去,只等她來理。二十年前支傳蓮第一次為婆婆理發(fā),是因為婆婆心疼錢不去理發(fā)店,二十年后支傳蓮依然為婆婆理發(fā),是因為理發(fā)已經(jīng)成了她們婆媳情的生動體現(xiàn)。她還是婆婆最忠實的聽眾,婆婆總向她嘮叨年輕時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而支傳蓮也總能饒有興趣地聽著、附和著,因為她知道,這是老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婆婆一生的故事,只要老人家高興,她會一直聽下去。每年換季和過節(jié),支傳蓮總為老人里里外外換個新,她知道婆婆喜歡吃什么,喜歡穿什么樣的衣服,都提前準備好,讓婆婆高興。婆婆逢人就說:“沒有傳蓮這孩子,我可能不是瘋就是傻了。我的命真好,傳蓮既是我的兒媳婦,更勝過我的親閨女。
精心侍母十余載
支傳蓮從小生活在一個特殊家庭,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兄妹五人全靠母親一人拉扯長大,特殊家庭造就了她感恩、寬厚的性格。十多年前,她的母親突然中風,行動不能自理,當時哥哥姐姐的生活條件都沒她好,老人的衣食起居,全靠她照顧,穿衣、洗漱,針灸、按摩,每天都重復(fù)著繁瑣而又必需的護理和康復(fù)鍛煉。為盡快使老人身體恢復(fù),她帶母親訪遍附近名醫(yī),但她從未因為家庭中的事情耽誤學生一節(jié)課。老人家是個要強的人,得病初期,心情煩躁,有抑郁傾向,她就鼓勵母親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讓老人家看到康復(fù)的希望,漸漸病情好轉(zhuǎn),行動上基本能自理。她 “竭其力事母親”,總能讓母親吃上最新鮮的水果,做母親最想吃的飯菜,當母親最忠實的聽眾。直到三年前,老人家二次發(fā)病,無回天之術(shù),在她和哥哥姐姐們的精心照顧下,老人家?guī)е腋Ec滿足離開了這個世界。支傳蓮,十多年盡心竭力照顧母親,讓母親度過了一個溫馨幸福的晚年,用自己的行動改寫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讓孝道之光照耀大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悉心照顧家人的同時,支傳蓮也能盡自己所能,照顧好鄰居家空巢老人。她的事跡受到領(lǐng)導(dǎo)和同事的一致好評,先后被授予“濟南市文明家庭”、“歷城區(qū)最美家庭”、“歷城區(qū)好媳婦”等稱號,濟南電視臺、歷城電視臺多次對她的事跡進行宣傳報道。
支傳蓮?fù)揪褪沁@樣,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照耀著每一個和她接觸的人。她以寬心仁慈,賢淑包容的個性踐行著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為人媳、為人女的高尚品行,堅守著愛的承諾,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最光輝的品格。
責任編輯: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