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女,1953年11月出生,群眾,諸城市枳溝鎮(zhèn)普慶社區(qū)薛家莊村居民。她是一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40多年來,一直孝老愛親、助人為樂,是全村老百姓的好模范。
1975年10月,王淑云嫁到薛家莊村。那時,除了她,全家還有五口人:公公、婆婆、丈夫、小姑子、小叔子,也算是個大家庭。從此,王淑云就下定決心,為全家?guī)好頭,為全村做個榜樣,讓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的中華美德發(fā)揚光大。她是那樣想的,也是那樣做的。
一顆勤勞之心
70年代是掙工分吃飯的年代,王淑云為了多掙幾個工分,懷孕后期還沒白沒黑地干活。每次干完活回家顧不上休息,就生火做飯,照顧家人,全家人的縫補換洗她也全部包攬。有時婆婆看到她很辛苦,不忍心,想幫她一把,她總是笑呵呵地說,我年輕,身體好,有力氣,多活動活動,對我身體更有好處,你們就歇著吧。
走進王淑云家的小院,宛如走進了一個精致的小花園,滿眼的花草盆景,還有枝繁葉茂的葡萄,勤勞的她一有空閑就打理家里的小花園,她說美麗的環(huán)境可以給人帶來好的心情,家里有80多歲的老人,每天老人都會在小院里轉(zhuǎn)一轉(zhuǎn),心情好了身體就好。
一顆孝順之心
后來公公生病臥床不起,吃喝拉撒全都需要人照顧,為照顧好生病的公公,擔心干了一天活的丈夫照顧不周,她就和婆婆輪流伺候,幫忙喂飯、打掃衛(wèi)生、換洗衣物,從不嫌臟嫌累。幾年后,公公安然的去世了。在全家人眼里,王淑云是一個既賢惠又體貼又能干的好媳婦、好嫂子、好內(nèi)助。
近年來,生活好了,日子過得舒坦了,但婆婆又因年輕時勞累過度,全身筋骨疼痛,又患高血壓、白內(nèi)障,腿腳不好,行走困難,整天打針吃藥。王淑云就用小車推著婆婆到衛(wèi)生所打針,不管天氣如何惡劣,從不間斷,從不喊苦喊累。有時婆婆擔心吃藥打針花錢,總是推脫不去打針,是她耐心勸說婆婆。打針的時候無聊她就跟婆婆聊天,總能逗婆婆開心。去趕集的時候看到賣播放器,想到婆婆愛聽戲,王淑云果斷給婆婆買了一個,平時經(jīng)常陪婆婆一起聽戲,時不時的還能一起發(fā)表一下感言。她經(jīng)常說誰都有父母,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親爸媽,父母辛苦一輩子撫養(yǎng)兒女成人不容易,現(xiàn)在他們老了,就更應該孝順有耐心。
一顆愛子之心
王淑云有一個兒子,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兒子從小學習認真,聽話懂事,孝順老人,高中畢業(yè)后參軍,在部隊的8年里表現(xiàn)優(yōu)秀,退伍后留在北京工作生活。每年兒子都會把母親接去北京住上幾天,王淑云說,家里還有婆婆要照顧,去北京都是看看兒子、兒媳和孫子就快回家,每次都是來去匆匆。
一顆博愛之心
她不僅是孝老愛親的標桿,還是助人為樂的楷模。每年暑寒假期間,村里有些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無法正常照顧孩子。王淑云就把這些孩子領(lǐng)到自己家,看著孩子們寫作業(yè),也教孩子們一些做人的道理,有時孩子們肚子餓了,她就給做點吃的,她說孩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不能耽誤了營養(yǎng)。孩子們的家長都對王淑云十分放心,王淑云為外出務工的村民們免費照顧孩子,受到村民的贊揚。
結(jié)婚四十多年來,王淑云和鄰里和睦相處,沒說過一句張家長李家短的話,沒和村里任何人紅過臉,吵過架。她常說,家庭關(guān)系都搞不好,鄰里關(guān)系更別想搞好,在家沒有孝道之心,在外也不可能幫助別人。她把別人的老人也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每到傳統(tǒng)佳節(jié),很多孤寡老年人缺少親情關(guān)愛,享受不到天倫之樂,不免產(chǎn)生孤獨和寂寞感。王淑云是個熱心人,十分理解老年人的心情,她經(jīng)常去看望老人,幫他們打掃衛(wèi)生,晴天給老人洗衣曬被,冬天為老人生爐取暖,陪老人一起聊天聽戲,老人們都非常喜歡她。
王淑云的家庭多次被鎮(zhèn)評為“五好家庭”,被濰坊市評為濰坊好人。
責任編輯: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