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罡,男,漢族,1970年5月生人,昌樂特師附屬聾啞學校教師,學校資產(chǎn)總管理員。
從事特教生涯26年來,劉明罡老師為了讓聾啞學生學會一門謀生手藝,他親自編寫了《室內(nèi)裝飾》、《鋁合金加工》等實用校本教材,自學并開設了自行車維修、修鞋、修鎖等選修課程,他輔導的學生獲得了多個職業(yè)技能項目的特等獎、一等獎,他本人也被評為昌樂縣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教師爸爸”、“工會積極分子”。
職業(yè)教育,他點燃聾孩子自立的夢想。剛來學校,劉老師擔任的是初中學生的職業(yè)課教學。對于大部分聾啞學生來說,初中畢業(yè)后就面臨就業(yè)問題。“家長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學會一門手藝,將來好掙碗飯吃!眲⒗蠋熒钪约荷砩系膿?僧敃r學校的職業(yè)課教學,一切還得從頭開始。沒有項目,他走街串巷,考察市場;沒有教材,他借鑒普教教材,編寫了《室內(nèi)裝飾》、《鋁合金加工》等實用校本教材;沒有資金,他帶領學生自己加工制作了全部工具。兩次為了避免學生受傷而自己的雙手食指割掉半個。為了拓寬專業(yè)知識,他為聾孩子開設了自行車維修、修鞋、修鎖等選修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他帶領孩子們走向社會,適應市場。92年的冬天,學校承接了畢都一家企業(yè)的室內(nèi)裝飾項目。那是怎樣的一個冬天呀,滴水成冰,劉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吃住在四面透風的廠房內(nèi)。工期結束了,劉老師卻累倒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由此,他們也淘得了職業(yè)教育的“第一桶金”。幾年來,劉老師教過的學生讓他風光了一番。在濰坊市特教學校素質教育博覽會上,他輔導的學生獲得了多個職業(yè)技能項目的特等獎、一等獎。已經(jīng)畢業(yè)的聾啞學生某某祥同學和幾名學生組成了室內(nèi)裝飾隊。他們技藝過硬,服務態(tài)度好,在競爭激烈的裝飾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有付出就有回報。十幾年的時間,裝飾隊的同學都在城里買了房,安了家。某某祥同學在城里買了兩套房,學生的收入比他這個老師還要多。
安全教育,他為學生撐起一道“保護傘”。除了職業(yè)課,劉老師還兼任學校的安全課!皩W生安全無小事”。怎樣培養(yǎng)這些殘疾孩子的安全意識,劉老師結合不同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制定安全教育計劃,撰寫不同的教案,使學校的安全教育課更有多樣性和針對性。劉老師還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注意聯(lián)系身邊的案例,采用多媒體、講故事、小游戲、實地參觀學習等形式,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和說服力。每次學生回家,水、火、電,還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劉老師都是千叮嚀、萬囑咐。自從設置了安全課,劉老師就成了學校的“義務巡查員”。課間學生打鬧的、操場學生活動的,劉老師都會制止一下,觀望一番。一次,他看到一些同學在打籃球,某某軍同學一不小心就要摔倒在花壇邊的條石上,劉老師眼急手快將學生擋在一邊。學生安然無恙,自己卻仰面摔倒。經(jīng)過檢查,劉老師后腦輕度震蕩,大腿、右肩及胳膊筋骨輕度損傷。醫(yī)生說也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只能慢慢恢復。直到現(xiàn)在,劉老師的損傷部位還會隱隱作痛。
生活教育,他成為學生心中的好“爸爸”。工作上的劉老師就像一塊磚,哪里需要那里搬。近年來的招生以智障孩子為主,劉老師又擔任了一年級智障班的生活課教學。班上12名孩子,有的先天愚型,有的腦癱,還有的多重障礙。這些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有穿反鞋子、系錯紐扣的,還有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劉老師的教學遇到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難。早上,他會最早來學校幫班里的每個孩子洗手、洗臉、刷牙、疊被子;課堂上,他會手把手地,十遍、百遍的教孩子的自理能力。他經(jīng)常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來給貧困學生穿上。這些年,只是為不小心磕磕碰碰的學生用的紫藥水,劉老師就自己掏錢買了幾十瓶。在劉老師的抽屜里一直存放著一個個顏色不同的線轱轆,上面插著縫衣針,這是他親手為孩子們縫補衣服、鞋子、書包等用的,縫衣針和線轱轆也不知道換了多少個。劉老師關愛學生就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某某強學生是一個多重殘疾的孩子,父母輕度智力障礙,全家靠70多歲的爺爺操持生計。去年冬天,劉老師見孩子的鞋子破得露出了腳趾,沒穿襪子的兩只小腳丫凍得通紅。他什么也沒說就到商場買了雙新棉鞋給他穿上。經(jīng)常遇到某某強同學的爺爺不能到校接孩子,劉老師就自己買車票送學生回家。坐車要走一百多里路,從車站下車還要步行十幾里的山路才能到家。在送學生回家的路上,劉老師的雙手被荊棘劃破了不知多少道血口,在上嶺和下嶺的時候也不知滑倒過多少次。一年、兩年、三年……,這樣的付出和堅持,孩子們有了驚人的變化:銘銘會自己洗衣服了,偉偉能洗刷碗筷了……,最終實至名歸,2016年9月,劉老師被縣教育局評為“優(yōu)秀教師爸爸”。
后勤服務,他被老師們稱為“萬事通”。劉老師還擔任著學校的后勤服務工作。他維修學校的水電暖、板椅桌凳,衛(wèi)生消毒,苗木修剪澆灌等等,劉老師都看作是自己份內(nèi)的事。課間班空,一早一晚,大家聽到的往往是他叮叮當當?shù)男扪a聲。每年的寒暑假,劉老師難得休息幾天。電路維修、桌凳修理、墻面粉刷、門窗油漆,27年里,劉老師義務為學校加的班難以估量,他為學校節(jié)約的經(jīng)費開支也在四、五萬元以上。對于后勤工作,劉老師更是隨叫隨到,毫無怨言。2015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劉老師突然接到學校的電話,學生宿舍的暖氣管道破裂。為了不讓學生晚上挨凍,劉老師騎上電動車就從幾里以外的家中返回學校。等他趕到學校,管道內(nèi)的熱水還呲呲地淌著,他顧不上鞋子濕了,衣服透了,劉老師冒水維修了二、三個小時才修好。等他頂著寒風回到家時,濕透的棉襖凍成了一塊,用暖風機烤了好一會兒,才把衣服脫了下來。這些年里,劉老師還義務為學校老師維修水暖、門窗、小家電;為學生修理文具、拉鏈、書包、鞋子等,任勞任怨的劉老師也因此被老師們稱為“萬事通”、“小能人”、“辦法簍子”。
26年來,劉老師堅守著“關愛他人,做好自己,平凡做事,踏實做人”的信念,在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字“干”,他用樸素、平凡的人生甘愿成為學校工作的“老黃牛”,學生成長的“鋪路石”。
責任編輯:王樂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