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擔當中燃亮精神的"火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撲下身子、扎實工作,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用他那厚實的手和熾熱的心,把這片貧瘠的土地變成了一個美麗、和諧、文明的全新家園,那激勵他不斷向前的力量,正是已經(jīng)滲透到血液里的沂蒙精神
“不”談自己的紅色基因——
“他到俺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了,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張玉梅的兒子!睄股絽^(qū)巨峰鎮(zhèn)后屯村村民陳常玉告訴記者。
“不”為自己的兒子找關系——
他的兒子大學畢業(yè)后,獨自在武漢打拼,他本可以利用社會關系為孩子找份穩(wěn)定的工作,但是他卻說:“孩子有孩子的未來,要靠自己打拼,不能給組織上添麻煩。”
“不”怕村里難解的疙瘩——
一個占地300畝的農業(yè)特色項目要在后屯村落地,但是群眾不買賬,有村民問他:“我不同意會砍頭嗎?要是不砍頭,這事就不用再說了!彼鏌o懼色,耐心地做群眾工作。
但是,對黨和組織的囑托,對困難群眾的訴求,他從來沒有說“不”。他,就是現(xiàn)任嵐山區(qū)巨峰鎮(zhèn)后屯村“第一書記”的伊廷良。
54歲,本應是享清福的年紀,他卻主動請纓、扎根農村,把沂蒙精神植入這片土地,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抓黨建帶班子、搞產(chǎn)業(yè)促脫貧,把這個較為貧困的嵐西北小山村,變成了生態(tài)文明村,走出了一條帶領群眾發(fā)家致富的路子。
初心不改:“組織上讓我到哪里,我都得好好干”
“我經(jīng)常想起母親的教誨,‘不管干什么,都要把工作做好,要替組織挑擔子,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從市區(qū)到后屯村大概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汽車沿著鄉(xiāng)間小路行至一條水泥路面的大街上,只見到處干凈整潔,粉刷一新的墻壁上寫有“夯實黨建抓基礎、脫貧致富奔小康”等醒目的標語。
一個留著平頭、中等個頭、笑容憨厚的中年男子在不遠處向我們揮手致意。他,就是該村“第一書記”伊廷良。
我們一起走進村委會的辦公室里,屋子里沒有暖氣,稍顯清冷。墻上的一面紅紙上寫有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午后的陽光映照在上面,閃爍出一種溫暖的光澤。
辦公室的隔壁就是他簡陋的住處,里面只有一張床和一個煤氣灶,床與煤氣灶只有一步之遙。
后屯村是巨峰鎮(zhèn)一個較為貧困的小山村。原本在巨峰國稅分局任副局長的他,為何主動跑到村里來受這份罪?
“我是一名老共產(chǎn)黨員,對黨有很深的感情。我從小在農村長大,雖然后來在外參加工作,但是也很想有機會為農村工作出點力,回報黨多年來對我的培養(yǎng)!
孩提時,家里掛在中堂的一幅字總是會吸引伊廷良的目光,那是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上將贈送給母親張玉梅的,上面寫有“沂蒙精神光照千秋”。母親經(jīng)常給他講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事情,給部隊秘密籌備軍糧,為戰(zhàn)士趕制軍衣、軍鞋,用身體搭建浮橋等,這些片段刻在他心里,漸漸升華成一種精神的力量——— “沂蒙精神”就這樣植根在他心中。
19歲那年,因為母親一句“好男兒,去當兵”,伊廷良開始了軍旅生涯。他1981年10月份入伍,1982年12月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鍛煉了17年,從一名普通戰(zhàn)士成長為營級干部,多次獲得部隊嘉獎。
當兵臨行前,母親張玉梅叮囑他:“到了部隊一定好好干,不要給組織添麻煩!边@一聲叮嚀,伊廷良記了一輩子。
1998年,伊廷良轉業(yè)至莒縣國稅局。他從基層辦事員干起,因為工作突出,2000年嵐山工委辦事處籌備成立嵐山國稅局時被組織調到嵐山,負責基建科工作。籌備成立工作任務繁重,伊廷良始終靠在一線、吃住在工地,白天黑夜連軸轉;他狠抓項目質量,每天對照標準要求,認真檢查督導。大樓建成了,他也成為國稅局里的建筑質量驗收“專家”,國稅局辦公樓質量申報了“魯班獎”。
2007年,伊廷良調往巨峰國稅分局任副局長,負責稅收征管工作,這一干就是10年。十年里,伊廷良跑遍了巨峰大大小小的村莊角落,他嚴守工作紀律,無一例“人情稅”“關系稅”發(fā)生,先后獲得“優(yōu)秀稅務工作者”“國稅系統(tǒng)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全市國稅系統(tǒng)優(yōu)秀公務員。
“組織上讓我到哪里,我都得好好干!爆F(xiàn)在,他坐在后屯村村委會辦公室的小馬扎上,和記者隔桌交談。他在后屯村的故事隨之徐徐展開……
勇于擔當:“村頭完成工作交接”
“今天去后屯村報到,在村頭進行交接。由村黨支部書記朱先民簡單介紹村里的基本情況:村民136戶,人口356人,黨員24名。以前的辦公室被抵押頂賬了,所以,村‘兩委’沒有辦公的地方,沒有開會的地方!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這是伊廷良2016年2月24日在工作日志上寫下的文字,也是他第一天來到后屯村的遭遇。
工作交接之后,伊廷良跟著王溝管理區(qū)書記王建奎在村里轉了一圈。一條斑駁的水泥路早已年久失修,村巷里還是狹窄坑洼的土路,垃圾堆、柴堆、糞堆“三大堆”隨處可見,無論走到哪里,心里都堵得慌。
看到一戶家里虛掩著門,他敲了敲門,想入戶了解情況。
一個老大爺打開門,看了看他,沒好氣地問:“干什么?”
伊廷良笑著說:“我是剛來的‘第一書記’,想到家里了解下情況!
“沒空!”說完,門砰地一聲就關上了。
這個閉門羹讓伊廷良始料未及,也讓他感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干群關系這么緊張,下一步工作怎么開展?
當晚,回到家里,他徹夜未眠。這個村究竟該如何發(fā)展?怎樣才能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家致富?
首先得改變村容村貌!得以創(chuàng)建區(qū)級生態(tài)文明村為抓手,讓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發(fā)展。明天開始進行大走訪,摸清每一家的情況!
凌晨時分,他拿出工作日志,寫道:“對村民進行大走訪,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家庭成員情況。2、家庭年收入情況。3、村里有哪些貧困戶?什么原因?4、現(xiàn)在村里比較適合發(fā)展什么產(chǎn)業(yè)才能盡快脫貧?5、對村“兩委”班子的意見建議。6、對生態(tài)文明村創(chuàng)建有什么意見或建議?
接下來的幾天,他一邊逐戶走訪,一邊著手在村里租房子,最終租了三間平房作為村“兩委”臨時辦公場所。
從此,在田間地頭,在村頭巷尾,都能見到伊廷良忙碌的背影。
但是,仍有很多村民對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表示質疑,甚至當面說風涼話:“以前也來過什么駐村書記,也沒整出什么動靜,你來了還能搞出什么名堂?”
不過,伊廷良骨子里有股倔勁,他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摸清了村里每個家庭的情況;對創(chuàng)建區(qū)級生態(tài)文明村,干部群眾也基本達成了共識。
進入7月份,天氣越來越熱,在租住的房子里,伊廷良每晚都要加班到很晚,研究村里的棘手問題,籌劃創(chuàng)建區(qū)級生態(tài)文明村的實施細則,研讀扶貧專著,撰寫扶貧方案……老鄉(xiāng)家的那個鬧鐘,在寂靜的月夜,不止一次,聽到他的筆尖落在稿紙上的沙沙聲;不止一次,看到他冥思苦想的苦澀,直到看著他在疲憊中沉沉睡去。
真抓實干:“‘第一書記’要帶好班子定好制度”
“一個好班子、一條好路子、一套好制度、一個好作風,要求:1、強化扶貧意識,鼓勵返鄉(xiāng)人員創(chuàng)業(yè)。2、統(tǒng)籌意識,扶貧資金管理好。3、強化精準意識。4、強化執(zhí)政意識,主動出擊!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但后屯村的“領頭羊”,卻一屆又一屆被私心蒙住了眼,讓群眾涼透了心:因為村集體欠著自己的錢,村“兩委”辦公室八間大瓦房有五間稀里糊涂被抵了賬,成了某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私人財產(chǎn)!澳阏嘉乙舱肌,剩下三間,又一任村黨支部書記索性也據(jù)為己有。
看著被“侵占”的村“兩委”辦公室,伊廷良的表情凝重:究竟是什么滋生了這種“巧取豪奪”?究竟是什么縱容了這種不作為?
不僅如此,原有村“兩委”班子不團結、軟弱無力的狀態(tài),村的黨組織及村的行政管理組織不健全,不能正常開展黨組織活動及村務管理工作等問題,都是一個個十分棘手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伊廷良的到來,能改變這個爛攤子嗎?能帶來什么風氣?每個人都在心里打了個問號。
抓黨建、帶班子、促脫貧、搞服務———伊廷良早就在心里打好了算盤。“在農村,沒有一個好的班子,要想脫貧致富,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zhàn)斗堡壘,才能使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作為‘第一書記’,凡事都要想在前面,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币镣⒘颊f。
為此,伊廷良深入農戶家中,詳細了解全村黨員隊伍現(xiàn)狀、村內經(jīng)濟能人等情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后,伊廷良心里有了底。經(jīng)報請鎮(zhèn)黨委批準,對村黨支部班子進行了調整充實,重新選拔了一名村黨支部書記,選準配強了村“兩委”班子。
面對村級工作運行不規(guī)范,他多次到周邊先進村觀摩學習,幫著村干部建立健全了村級財務制度、民主議事規(guī)則等規(guī)章制度,讓村干部干事有章可循。同時,注重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每月6日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由他帶頭傳達中央、省委和市委對農村工作的最新指示,學習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計劃的要求,讓每名黨員都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曾經(jīng)因黨組織軟弱渙散而停滯不前的后屯村,猶如一只翅膀沉重的大鳥,在伊廷良的帶領下,終于抖了抖蒙塵的雙翼,開始展翅飛翔。
公開公正:“多做造福老百姓的事情”
“干部公正不公正,百姓心里有桿秤。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一件也馬虎不得!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班子配強了,打造區(qū)級生態(tài)文明村也開始加速推進。大家開始分頭上戶做工作,以“六化”和清理“三大堆”為內容的首場生態(tài)建設之戰(zhàn)在該村全面打響。
原來村里的老百姓房前屋后都種菜,這一弄,他們的“小菜園”就得騰出地方來。隔三差五,就有群眾到村委大院來鬧事。
伊廷良總是一邊給老百姓端茶倒水,一邊耐心開導,直到他們想通了氣順了才讓他們走。
村里旱廁改造需要安裝化糞池,但是挖掘機不小心挖碎了劉善蘭家沼氣池的一個角。她怒氣沖沖地來到村委會找干部評理:“你們把我家的沼氣池挖壞了,得給我個說法!不然我就不走!”
伊廷良和她解釋了半天,對方依然又哭又鬧:“你們這是欺負我一個老娘們呀,偏要在俺家的沼氣池附近挖!我上哪兒講理去?”
事實上,劉善蘭家的沼氣池所在的位置是村里的公共區(qū)域。
“那我們再研究一下,晚上我再到你家里商量商量,如何?”
“好,我就在家等著你!”劉善蘭擤了一把鼻涕就走了。
一連三個晚上,伊廷良都在劉善蘭家里做工作。“改廁這是造福咱老百姓的事情,你那個沼氣池,我們會找人給修好的。”
到了第三天晚上,劉善蘭的語氣終于緩和下來。“伊書記,你這一趟趟地跑來,也不容易,看在你的面子上,這事就按你說的辦吧!
一個個矛盾得到了化解,群眾的怨氣漸漸少了。在伊廷良帶領下,村“兩委”班子多方爭引資金61.8萬元,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半年之后,老百姓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的小村莊變樣了———
凈化:村莊環(huán)境整治后,“三大堆”被徹底清理,改廁后上廁所變得干凈衛(wèi)生了;
硬化:硬化街巷路面5000余平方米,硬化面積達到90%,修建排水溝800余米;
綠化:在村莊主干道兩邊栽植綠化苗木3000余株;
亮化:安裝太陽能路燈16盞,在村文化廣場安裝路燈4盞;
美化:村莊主要街道經(jīng)過充分粉刷,并寫上標語;
文化:設置了宣傳欄、報刊欄、公開欄,打造了特色文化一條街,修繕改造原有的三間村級活動辦公室,建設了文體活動場所,配備了必要的文體活動器材。
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山村,轉眼變成了潔凈美麗的新農村。老百姓碰見伊書記,不再鎖門躲避了,而是沏上一壺熱茶,爭著搶著往自己家里請。
2016年12月,后屯村順利經(jīng)過驗收,成為“區(qū)級生態(tài)文明村”。伊廷良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這天,伊廷良來到那條向東通往村外的大路上。“釘子戶”張永昌的三間平房橫亙在路中央,已有20多年。幾屆村“兩委”都沒能撼動它,村民們也是敢怒不敢言。
伊廷良暗下決心:“我就不信那個邪!這條生產(chǎn)路必須打通,暢通后屯村和外界聯(lián)系的任何梗阻!”
因張永昌在東北打工,當晚,伊廷良來到張永昌的弟弟家里做工作。
“伊書記,我知道你是來干嘛的!睆堄啦牡艿荛_門見山。
“那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那條生產(chǎn)路是咱村的致富路,遲早是要修的,你也來做做你哥的工作吧!
“伊書記,村里老少爺們都信得過你!行,我這就給我哥打電話!”張永昌的弟弟爽快地答應了。
隨后,伊廷良又單獨給張永昌打了一個電話,講明利害關系,最終,張永昌答應了拆除那座房子。
伊廷良決定把村委大院前面那條大路和生產(chǎn)路放在一起申請項目資金,但是村委大院前面那條大路需要占用一些村民的土地,涉及20多戶村民的利益。這又是一個硬骨頭!
但是,令伊廷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向難做的群眾工作,這次卻“大開綠燈”。
“本來打譜用兩天時間做群眾工作,解決矛盾糾紛,哪成想當天就全部通過了,沒有一戶村民找我說這說那,第二天就開始挖土平地了。”新上任的后屯村黨支部書記朱先文說。
通過協(xié)調嵐山區(qū)交通運輸局,村里籌措了70多萬元,修好了村委大院前面的那條路,打通了生產(chǎn)路。一條嶄新的水泥路貫通東西,向南通往341省道,把平靜的小山村帶向更廣闊的舞臺。
今年11月4日,日照市首屆“第一書記”代言“俺村好產(chǎn)品”展銷會上,伊廷良帶去的后屯村有機黃瓜,收獲了展銷會上的第一單生意。
而這,僅僅是新生活的開始。
俯身為民:“即使我不在這里,這個產(chǎn)業(yè)也能讓百姓受益”
“到村為什么?在村干什么?為村留什么?決不能雨過地皮濕,駐村兩年,必須得讓村民生活發(fā)生實實在在的轉變。”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村里的環(huán)境變好了,路打通了,民心暢通了,接下來,該想法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了。
后屯村共有貧困戶7戶、9口人,其中,因病致貧3戶、5口人,因老致貧4戶、4口人。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決不讓一名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的要求,讓伊廷良深知責任重大。
面對村集體債務年年增加的被動局面,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低保、助學、富民農戶貸、危房改造、農村改廁、“1+1”走訪幫扶……貧困戶能享受的政策,伊廷良都提前研究透了,他組織“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分類幫扶。
那么,能不能再引進一個項目,讓村民從中持續(xù)受益,確保長效脫貧,也能增加村集體收入?伊廷良立即外出取經(jīng),找產(chǎn)業(yè)找項目。
現(xiàn)在的人們都注重養(yǎng)生,綠色食品備受青睞,后屯村人均耕地2.2畝,何不流轉一部分土地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并且,巨峰鎮(zhèn)菜園發(fā)展已基本形成規(guī);,所以,不用愁銷路。
經(jīng)過村“兩委”班子研究討論,最終確定了扶貧產(chǎn)業(yè)項目———發(fā)展蔬菜大棚。這個項目需要流轉23畝土地,伊廷良立即召開黨員大會做動員工作,結果,這23畝土地的流轉異常順利。
為確保貧困戶首先從中受益,貧困戶的土地按照人均一畝原則統(tǒng)一置換給大棚。土地流轉后,每畝地每年可獲得流轉費1000元,F(xiàn)在,一個八連跨果蔬大棚和兩個冬暖式大棚已經(jīng)建成。大棚采取整建整租的方式出租給嵐山賽立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租期5年,村集體每年可獲得租金5萬元。此外,大棚年利潤的10%將用于分紅,其中貧困戶占7%、村集體3%。貧困戶還可以優(yōu)先在這里打工,再獲一部分工資收入。
對貧困戶朱建旭來說,日子又有了喜事:自去年獲得1000元土地流轉費和360元分紅后,今年6月份他又拿到了800元的分紅。
對63歲的村民趙恒林來說,老年生活更無憂:自打今年8月份負責打理大棚起,他終于可以在家門口打工掙錢了,每個月可以拿到2000元的固定收入。
記者走進村東頭的兩個冬暖式大棚,一茬新西紅柿泛著鮮亮的綠色,綴滿了枝頭;卷心菜長得渾圓飽滿,茄子紫中透亮,青椒青翠欲滴。盡管外面是隆冬季節(jié),這里依舊溫暖如春。
緊挨著的八連跨大棚也即將啟用,那里將種上無性系茶苗,栽上一年半就能采茶葉了,比傳統(tǒng)的采茶周期快了一倍。
對此,伊廷良有自己的打算:“巨峰鎮(zhèn)有‘一畝茶園’扶貧工程,今年8月份,巨峰鎮(zhèn)又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zhèn),所以,在咱村多發(fā)展茶葉,方向是對的。即使我不在這里擔任‘第一書記’,也能給村里留下這片產(chǎn)業(yè),讓更多老百姓受益!币镣⒘颊f。
大愛無聲:“只為讓百姓過得更好”
“我們共產(chǎn)黨人就如同一粒種子,人民就是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跟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在為蔬菜大棚流轉土地忙碌的那段日子,因為晚上要入戶做工作,伊廷良一周五天都吃住在村里,一個月下來,他瘦了快十斤。
夏天,他和村民們一起收割小麥;秋收農忙的時候,他主動幫貧困戶到地里刨花生、掰棒子;他卷個煎餅吃口咸菜,一頓午飯就打發(fā)了,他已經(jīng)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鄉(xiāng)親們都叫他“老伊”。
“老伊這個人有說頭,他在俺村里做好事、做實事,村里這兩年確實大變樣了,他要是走了真是可惜……”62歲的陳常玉嘆息著。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伊廷良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村里,對他“1+ 1”走訪幫扶的對象———37歲的朱建旭,更是無微不至。這個精神智障的青年,總會讓伊廷良的心底泛出一種父親般的疼愛。每隔幾天,他就會去朱建旭家里坐坐。
為了給從沒有過生日的朱建旭過一個像樣的生日,他在鎮(zhèn)上訂了蛋糕,送到了朱建旭家里。那一天,正是他兒子返回武漢的日子。兒子在微信里向他抱怨:老爸,回家也見不到你,想和你聊聊,你也顧不上。愿你多保重,我一定要在外面闖出一片天地來,不給你添麻煩。
講到這里,伊廷良的眼角有些濕潤。
記者來到朱建旭家里,他正坐在東屋和母親張成美聊天。簡陋的灶臺,干凈的地面,母子的對視,樸實的笑容,這里有家的味道,有鄉(xiāng)村生活中醇厚的溫情。
張成美說:“伊書記經(jīng)常自己掏錢給俺孩子買衣服買鞋,前兩天剛給俺孩子買了一雙過冬的鞋。天冷了天熱了,他都會過來看看,問問我們有什么困難,恨不得在路上拾棵蔥也得掰下一半給我們,俺想想就要淌眼淚!
不只朱建旭是伊廷良的牽掛,后屯村的所有百姓和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牽掛,他把愛國愛黨的真摯情懷化為俯身為民的行動,他把感動了無數(shù)世人的沂蒙精神植根在這片土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撲下身子、扎實工作,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用他那厚實的手和熾熱的心,把這片貧瘠的土地變成了一個美麗、和諧、文明的全新家園,那激勵他不斷向前的力量,正是已經(jīng)滲透到血液里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值得傳遞的精神火把,是一個民族永生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名沂蒙人的后代,我有這個義務把沂蒙精神傳承下去。”
記者離開后屯村的時候,已是傍晚,伊廷良轉身向村委會辦公室匆匆走去。
對他來說,晚上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對后屯村的老百姓來說,未來將是有奔頭的年月。
責任編輯:高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