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絕癥兒子十余載
叢民芹,女,1973年6月出生,威海經(jīng)區(qū)西苑街道文山社區(qū)居民。她的兒子患有名為“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的絕癥,十余年來,叢民芹用母愛點燃生命的燭光,為孩子的康復不斷努力。
叢民芹,女,1973年6月出生,威海經(jīng)區(qū)西苑街道文山社區(qū)居民。她的兒子患有名為“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的絕癥,十余年來,叢民芹用母愛點燃生命的燭光,為孩子的康復不斷努力。尤其是孩子癱瘓在床、心灰意冷的時候,她更加悉心照顧,用母愛鋪就成才之路,讓兒子找到自信、涅槃重生。
在經(jīng)區(qū)西苑街道文山社區(qū)有一位善良有愛、偉大堅強的母親,她用一往情深的母愛,挽救身患絕癥、心灰意冷的兒子,拯救了一個幾乎被不幸毀滅的家庭,抒寫了一段令人唏噓、令人欽佩的勵志故事。這位母親名叫叢民芹。
命運多舛,年輕母親以淚洗面
1999年3月1日,叢民芹的兒子于瀚洋降臨世界。兒子的誕生,為這個小家增添了歡樂。正當叢民芹沉浸在初為人母的幸福中,一個噩耗來襲,瞬間剝奪了兒子的健康和她的幸福。
2006年3月18日,七歲的于瀚洋被北京兒童醫(yī)院診斷患有“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這是一個聞所未聞的病名,貌似不是大病,實則卻是絕癥,是一種極為恐怖的病癥。按照醫(yī)生的說法盡管現(xiàn)在兒子看似健康,五年后將無法行走,20歲左右因呼吸衰竭將先離她們夫妻而去。誰能接受一個鮮活的小生命就這樣離去,而她們夫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無藥可救,這痛如同在心頭割肉。
兒子患病伊始,叢民芹常以淚洗面、郁郁寡歡,她無法接受兒子身患絕癥。有人曾提議讓她再生一個孩子,可她卻怎么也不愿放棄兒子,她知道唯有自己堅強面對,才能引導兒子與病魔抗爭。
為母則剛,撐起兒子的世界
起初于瀚洋還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叢民芹的痛苦僅僅停留在精神上,身體上的痛苦還很少。他們的生活雖不完美,卻也平穩(wěn)。直到2012年,于瀚洋由于持續(xù)發(fā)展的肌無力完全失去運動能力,無法行走,胳膊和手也綿軟無力。生活不能自理,吃飯喝水、翻身、大小便、穿衣洗漱、自我移動都需要叢民芹幫助完成。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叢民芹忍痛放棄了工作回到家里,一門心思地照顧兒子,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兒子撐起一片屬于他自己的天空,讓他的世界也和同齡人一樣五彩繽紛。
照顧兒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輕松。兒子身高1.7米,而叢民芹身高只有1.6米,這樣她很難承受兒子癱軟無力的體重。她那柔弱的臂膀無法抱起兒子,只能背著兒子四處移動。要想背起兒子,她必須彎下腰來,抓住他的手,脖子用力向下,借助向下的力量將他抬起。每天她都要多次用這個動作背兒子鍛煉,對于這位瘦小的母親而言,這是一種超負荷運動。每次移動兒子,都要拼盡全力,咬牙堅持,累到渾身發(fā)軟。移動兒子只是叢民芹辛苦付出的冰山一角,從兒子患病以來十二年如一日他和愛人每天早晚堅持給兒子按摩,4000多個日夜從未間斷,盡管按摩未能阻擋病魔前進的腳步,卻減緩了它前進的速度。所以墻上的按摩圖已經(jīng)破舊褪色,可給兒子按摩的決心從未動搖。
兒子的牽絆使得叢民芹很少出門,就算有事外出,她的心也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兒子?粗g人出門無牽無掛,她不免感慨為何自己不能像別人那樣,甚至連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不過為了兒子她很快就會忘掉這種煩惱,她覺得只要有兒子相守就是幸福的,再苦再累也值得。
為愛努力,鼓勵兒子微笑堅強面對
在兒子患病之前,叢民芹對他要求比較嚴格,她希望兒子好好學習,將來能有出息。直到2012年兒子已不能自理,但她依然渴望兒子能夠有所作為,最起碼要活的有意義。而失去行走能力的于瀚洋讓媽媽失望了,整整兩年他都沉浸在無限的哀傷中無法自拔。滿懷希望的叢民芹耐心地勸慰兒子,用自己堅強的信念感染兒子,讓他重拾信心。她幫兒子找突破口,發(fā)掘特長,充實生活。
于瀚洋喜歡歷史,叢民芹便鼓勵他,買了很多歷史書籍,不斷鼓勵他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研究。于瀚洋不負母親的期望,成了一個對歷史頗有見解的人。為了鍛煉兒子掌握更多生活本領,叢民芹選擇讓兒子接觸股票,支持他于2015年進入股市,鍛煉他做出選擇的能力。她還引導兒子,踏上微商之路,希望兒子能借此發(fā)揮價值,證明自己。2017年,在很多勵志故事的影響下,特別是于瀚洋讀了母親給他借閱的和他同病相憐的張云成自傳體小說——《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使于瀚洋開啟了寫作之路。寫作初期,靈感的消失讓他的寫作之路戛然而止。于瀚洋想要放棄,卻被恨鐵不成鋼的叢民芹,嚴厲地批評了一頓,最后終于激發(fā)了于瀚洋的斗志,重新拿筆在手,開始寫作。雖然,于瀚洋下定決心要一直寫下去,但還是遇到了很多麻煩。由于身體原因他只上到初中一年級就輟學在家,知識的缺乏讓其舉步維艱。叢民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充當兒子的秘書,平日里只要看到好詞好句和心靈雞湯就與兒子分享,為了讓兒子找到靈感,只要有機會她就和愛人帶兒子出去玩,要求兒子把發(fā)生在眼前的事記下來,潛移默化地教導兒子學會感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十八歲的小瀚洋在母親的全力幫助下,迸發(fā)出一篇16萬字的自傳體小說——《夢想與希望》。母愛的力量讓他完成蛻變、涅槃重生。
一路走來,叢民芹有如神助,所有的付出都換來了好的結果,她好似未卜先知,讓兒子在奮斗的路上勇往無前。如今,叢民芹白天洗衣做飯,間隙背兒子鍛煉四次,買菜和購買全家生活必需品,打掃衛(wèi)生,一有時間就用微信在自己的朋友圈幫兒子聯(lián)系微商客戶,還要幫兒子取貨和送貨,整天東奔西跑,晚上還要給兒子洗腳按摩,經(jīng)常是從早忙到晚。整日操勞,讓她面容憔悴,渾身酸痛,肩周炎、頸椎病、腰肌勞損等多種因勞累而引發(fā)的疾病,幾乎將她壓垮,但看著兒子一天天懂事、自立、充實,她覺得很欣慰。兒子的快樂是她最大的幸福;兒子的堅強是她最大的喜悅;兒子重獲健康是她最想實現(xiàn)的夢想。
生命中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是幸運和幸福的。母親的愛為兒子減輕了病痛,母親的言傳身教也讓兒子耳濡目染。在母親的教育下,小瀚洋也說出了他的豪言壯語,“我的人生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他努力鍛煉,積極學習,堅強樂觀,他夢想著早日康復,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時光里給予母親幸福。
用母愛點燃生命的燭光,用母愛鋪就成才之路,努力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十余載辛苦,幾千日叮嚀,叢民芹靠著母愛的溫暖、深入心靈的教導,讓兒子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的陽光少年,與命運抗爭的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寬闊、平坦。
責任編輯: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