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英,女,群眾,1947年5月出生,漢族,平陰縣安城鎮(zhèn)林洼村村民。
“世上最偉大的是母愛”,這句話在江桂英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江桂英是安城鎮(zhèn)林洼村人,務農(nóng)。這位71歲的老母親39年如一日不離不棄,悉心照顧著殘疾女兒周脈鳳,每一天,她都在演繹著偉大的母愛。
女兒從出生就沒站起來過
走進江桂英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鐵絲上晾曬的被褥和尿布!白詮倪@個閨女出生以來,天天都這樣”滿頭白發(fā)的江桂英老人解釋說。
江桂英和丈夫周慶臣本來有一個衣食無憂的幸福家庭。 1979年臘月,女兒呱呱墜地,本來是件高興的事兒,夫妻倆懷著美好的期盼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脈鳳”。沒成想,這只“鳳凰”不僅沒能展翅高飛,而且從出生就沒站起來過。剛開始,以為是女兒得了軟骨病,江桂英變著法的給女兒增加營養(yǎng),等到小脈鳳兩歲的時候,孩子還不能動,江桂英坐不住了,和丈夫一起帶孩子到濟南醫(y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大腦發(fā)育不全。聽到這個消息,江桂英驚呆了,先天性大腦發(fā)育不全意味著什么,那不就是意味著女兒這一輩子就是弱智殘疾、永遠只能躺在床上需要專人伺候嗎?
愛女心切的江桂英不死心,為了給女兒看病,江桂英曾背著女兒先后到濟南、泰安等地,看了西醫(yī)看中醫(yī),近十年間輾轉(zhuǎn)十幾家醫(yī)院,到處求醫(yī)問藥。不論什么偏方秘方,只要聽說能治女兒的病,不管費多大周折,她都要去試一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早已說不清楚了。打針、輸液,錢沒少花,但都沒效果。女兒一直不會坐、不會站、自己不會吃飯、甚至不能清晰地叫一聲“媽媽”。脈鳳的抵抗力很差,每年都會感冒幾次,本村沒有衛(wèi)生室,年邁的她抱不動女兒,她央求外村村醫(yī)到家里救治。好幾次高燒不退,水米不進,醫(yī)生勸她放棄,但她說什么都不肯:“那是一條命啊,不忍心。只要能治,我就得讓女兒活著!
自己粗茶淡飯也要讓女兒吃好
為了給孩子看病,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已是家徒四壁,債臺高筑。孱弱的脈鳳從小不吃窩頭,粗糧放到嘴里直打轉(zhuǎn),咽不下去,只吃母親自己蒸的白面饅頭。剛開始幾年,家里缺糧,夫妻倆總是把少的可憐的一點面省給女兒吃,他們只能靠芋頭面窩窩、玉米餅子充饑,有時候家里揭不開鍋,江桂英每次走娘家,都是從親戚家借點面或者拿幾個饅頭回來。“再難也得讓孩子吃飽,再累也得把女兒照顧好,我不能看她餓死在我面前”,這是江桂英這些年一直堅持的信念。 每次吃飯都很麻煩,江桂英要把食物搗碎了,泡到粥里,再和上菜,一勺勺地喂到女兒的嘴里,稍不留意,就會噎著,或者把湯水撒到床上。等她坐到飯桌前,飯菜都已涼透了!爸灰畠撼院昧耍艺χ夹。”言語間透露出的依然是濃濃的愛女之情。
含辛茹苦守護女兒39年
如今已經(jīng)39歲的周脈鳳依然像個嬰兒,整天躺在床上,吃喝拉尿全靠母親照料,為了照顧好女兒,江桂英每天都要起很早,先把女兒喂飽了,自己才不管涼熱隨便吃點再下地干活。擔心女兒拉了、尿了受罪,一個上午要回家看兩次。為了照顧女兒,39年來,江桂英沒在親戚留宿過,沒有趕過廟會。每天晚上,他都要起來三、四次給女兒換尿布,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冬天屋里冷,她都是和衣而睡,39年來,她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沒有吃過一頓熱乎飯,夏天怕女兒暑熱生病或被蚊蟲叮咬,她給女兒撒上滑石粉,并早早撐上蚊帳。冬天,怕女兒受涼,她給女兒灌上三個燙壺,頭上、腳上、后背上每處一個。怕女兒常年臥床會生褥瘡,她每天堅持給女兒翻身三、四次,每次都累得她氣喘吁吁,出一身汗。
年近古稀,本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山鹩⒗先巳栽谄鹪缲澓诘刂貜椭39年前就開始的,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照顧女兒。她榮登2018年度“濟南好人榜”。
責任編輯: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