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止的母愛
張彩英,女,1938年出生,曾任濰坊市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新城街道健康東街社區(qū)三官廟新村的婦女主任。她用人生四分之一的長度,21年、7600多個日夜的厚度溫暖著癱瘓在床的兒子,也給我們展示了一份沉甸甸的母愛。
張彩英,女,1938年出生,曾任濰坊市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新城街道健康東街社區(qū)三官廟新村的婦女主任。她用人生四分之一的長度,21年、7600多個日夜的厚度溫暖著癱瘓在床的兒子,也給我們展示了一份沉甸甸的母愛。
天有不測風云,放不下的是牽掛
張彩英今年已經(jīng)81歲了,但身體依舊硬朗,她就像一臺機器,每天24小時連軸轉(zhuǎn)的照顧兒子,她不能停,也不敢停。而這一切都是因為21年前的一場事故。
張彩英的兒子張偉東1989年中專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了一家電子公司就職,之后便是結(jié)婚生子,平凡的生活本來幸福美滿。但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臘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瞬間將這一份溫馨擊打得粉碎。
張東偉車禍后在醫(yī)院住了8個多月,開始張彩英拼盡物力、人力、財力想讓兒子站起來,可是醫(yī)生卻告訴她,張偉東因為腦損傷過重成了半植物人,這對于張彩英家庭來說,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出院之后,一家人悉心照料,期盼張偉東能有所好轉(zhuǎn),但殘酷的命運并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希望。2000年張彩英的老伴兒去世后,兒媳也終于帶著孩子離開了,照顧兒子的重任便落在了張彩英自己一個人身上。
張彩英的家里有一張鐵床,在那張床邊,她一站就是21年。“他200斤沉,我上了年紀了,勁小,原來幫他翻身經(jīng)常把我拽倒,有時候還自己掉下床來,到處找人幫忙才能抬上去,后來索性在床邊焊上了鐵欄桿!睆埐视⒄f。
屋子里現(xiàn)在就只剩下81歲的老娘和癱瘓在床的兒子相依為命,張彩英無數(shù)次的想撒手放棄,卻聽不夠兒子嘴里的那一聲娘,這是兒子能夠說出口的唯一一個字!拔疑岵坏梦疫@兒子,我有時候想我要是先走了,我這兒子得咋辦啊……”這個耄耋之年的老人談起心中的牽掛,忍不住紅了眼眶。
無巨細的照顧,成了后半生的習慣
張彩英每天早上四點半都準時起床,為兒子煮上一碗雞蛋面,兒子自己吃不了,她就用筷子一根一根地挑著喂。吃完早飯后,張彩英就開始站在床邊忙碌著給兒子換紙尿墊。她把兒子拉向懷里側(cè)著身,鋪身向前把紙尿墊卷起來一半塞在兒子的身下,再把新的紙尿墊同樣一半折疊接續(xù)鋪平;再憋一股子勁兒把兒子推向另一側(cè),把舊的抽出來,鋪上新的。其實這個動作,張彩英每天都做,連著做了21年,練習了成千上萬遍,但忙完仍然耗了半個小時,出了一身汗。特別是到了夏天,為了防止兒子常年臥床長褥瘡,張彩英要不停地隔一會兒就給兒子翻身,天氣暖和的時候就用毛巾給他擦擦身子,換洗換洗衣服。
給兒子收拾完,洗完尿布、床單,張彩英接著又要開始準備午飯。午飯是張彩英包的水餃,煮完水餃,張彩英會把水餃放在碗中,讓兒子平躺,把碗放在兒子的胸前,這樣兒子就會用一只手抓起餃子,放到嘴里。因為水餃是兒子唯一能夠自己可以吃的食物,所以張彩英每次包水餃的時候都會包上一星期的量,凍上滿滿一冰箱。這滿滿一冰箱,塞滿的都是母愛。
在娘的心里面,孩子永遠是孩子。張彩英有時候看著兒子的頭發(fā)長了,就想給他拾掇拾掇,理發(fā)的時候得把兒子扶起來,200斤的體重,81歲的老母親,把張彩英拽倒是常有的事。生活拮據(jù),張彩英仍然把最好的留給兒子,自己湊活著吃點饅頭。晚上等兒子睡下了,她每隔一兩個小時就會起床看一眼,直到兒子安靜地睡著,她才安心。
心懷感恩和樂觀,永不停止的母愛
張彩英是三官廟村里的老黨員,在村大隊干了大半輩子的婦女主任,家庭情況也十分困難,三官廟社區(qū)有什么救濟補助都會給她一份,逢年過節(jié)也會送去慰問品,醫(yī)院還會定期到家里護理、送藥,也會為張彩英檢查身體,跟她聊聊天,進行心理輔導。面對社會提供的幫助,張彩英也常懷著感恩之心,“還得感謝黨和政府,還有那么些好心人,要不俺娘倆真怕連飯都吃不上!
接觸過張彩英的人都會有這么一個印象,那就是樂觀。生活雖然艱辛,她仍然會選擇微笑。張彩英能從這殘酷的遭遇中感覺到生活中的溫暖,懷有一顆樂觀感恩的心,這也是她能堅持21年的原因之一。
“上天讓我們成為了母子,我就不會拋棄他,我只盼他能走到我頭里,這樣我怎么著也能閉眼了!睂τ谄胀ㄈ硕,無法面對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卻成為這位母親的心愿。
2008年6月, 張彩英被評為2007年度新城街道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2018年7月,被評為2018年第一批“高新好人”;2018年9月,被評為“濰坊好人”;2019年2月,獲得高新區(qū)第四屆道德模范提名獎。
責任編輯:王樂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