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峰,男,中共黨員,1971年3月出生,肥城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電網建設班班長。
張延峰主要負責肥城市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和配電網建設的設計、運行和維護工作。自從農網改造以來,參與了全市所有線路的設計、驗收,走遍了605個行政村,累計行程近3萬公里。
心中有愛,苦差事也能干出甜滋味
1988年,張延峰在老城供電所參加工作,從一名抄表員做起,先后干過安全員、審計員、巡線工,在基層一干就是20多年。
2010年,全市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示范工程啟動,公司領導抽調張延峰參加改造,搞線路的規(guī)劃設計。由于半路出家,知識儲備不夠,接手之初可沒少作了難。他白天跑現(xiàn)場看路線,晚上苦學惡補理論知識,經常忘了時間,有時干脆就在班上過夜……經過半年的努力,他啃下了全部的專業(yè)知識。
線路勘測是農網改造的基礎,電力線路架到哪里,必須要用雙腳趟出路來,張延峰和團隊的7名黨員主動擔當“開路先鋒”。2017年6月份,牛山林場10kv項目開始規(guī)劃,為了保護自然景觀,鐵塔必須架在偏遠、險峻的地方。山上到處是帶刺的灌木叢,刮得生疼,有時為了定位一基桿塔,得上上下下攀爬十幾次;戶外接近40度的高溫,他們還得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每天衣服都濕得和雨澆了一樣;勘線路上再累再熱,也不敢歇歇,一停下蚊蟲就圍攻上來了,就是這樣,不少人依然被蜱蟲咬傷。最終,團隊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線路的設計和施工,比預計工期快了15天。有了可靠的電源,林場的重點區(qū)域都安上了監(jiān)控,火情能夠早發(fā)現(xiàn)、早預警,減少了隱患。原來巡山值班時,護林員不敢生火只能啃干饅頭,現(xiàn)在用上了電磁爐,能吃上一頓熱乎飯了。
在農網改造中,這樣的線路張延峰的團隊要規(guī)劃上千條,一步一步地走、一米一米地量,靠著苦干實干,團隊先后勘測設計線路1700多條,繪制圖紙13000多張,高標準完成了全市農網改造任務。
心中有夢,小班組也能有大作為
參加工作以來,張延峰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對待工作一絲不茍。要么不干,干就干好,干成精品。
在工程建設中,一個人一個干法,同樣的圖紙,干出來的標準卻不一樣。在農網改造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好多線路明明設計得很規(guī)范,但是施工隊干得不達標,既給驗收帶來困難,還影響工期。關鍵是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工作標準,編寫一部實用的操作規(guī)范刻不容緩。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張延峰帶領著班組成員從立桿、拉線、臺線進出、導線連接等十個方面編寫。為了寫得通俗易懂,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選取一個樣板工程,自己施工,獲取第一手資料。從桿塔的基礎到電纜線路,從螺絲的方向到瓷瓶的位置,數(shù)據精細到毫米,現(xiàn)場拍照,回到班上立即編寫文字說明。有時為了將常見的錯誤分析清楚,一個簡單的螺絲固定也會反復拆裝十幾次。經過班組共同努力,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形成了2萬多字的《配電網技術交底手冊》,這是全國第一本指導電力施工的專業(yè)教材,得到國家電網公司推廣,成了全國農電工必備的口袋書。
有了這些標準,肥城的農網建設質量得到保證。截至目前,設計的1700多條農網線路都是一次性通過驗收,一次性送電成功,其中4項工程被評為全國“農網百佳工程”,10項工程被評為山東省“配電網優(yōu)質工程”。
心中有責,小崗位也能有大擔當
作為國有企業(yè),供電公司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等方面,都主動擔當、履職盡責。作為國企的黨員,更要想在前、干在前。
新城街道王坊村是一個市級貧困村,在勘線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村變壓器容量不足,產業(yè)發(fā)展受限,制約了脫貧工作。張延峰向公司匯報了這一情況后,主動與村里對接,設計供電方案,多次跑省市公司爭取扶持,最終爭取到300萬元的機井用電改造資金,一個月的時間就上了3臺變壓器。改電以后,王坊村脫貧攻堅有了電力支撐,老百姓也得到了實惠。
2017年以來,肥城市規(guī)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qū),對水、電等基礎設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張延峰主動與有關部門對接,超前謀劃,寧肯讓電等項目,不讓項目來催電。目前,區(qū)域內263條主要線路的情況已經全部摸清,所有企業(yè)的用電需求全部調查登記。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了單獨的供電線路,新增了電源點。
工作30年來,堅守一線、扎實工作,先后被評為全國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先進個人,山東省電力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肥城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
責任編輯:吳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