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濰坊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譚清亮,男,1946年4月生,山東濰坊人,臨朐縣城關街道大譚馬村村民。他和妻子30余年如一日贍養(yǎng)有智力殘疾的四叔,以孝為先,待叔如父,在窘困拮據的日子里咬牙堅持,給了四叔一個溫暖的家。用忠厚、孝心獲得了全村人的贊揚,成為群眾身邊的生動榜樣。2023年被評為“濰坊好人”。
譚清亮生活照(左)
以孝為先 勇接重擔
譚清亮是烈士家屬,父親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從小跟爺爺一起生活。因為家里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難,他不得不從小就承擔起和大人一樣的家庭責任,出勞力,掙工分,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嘗盡了人間苦,受盡了生活難。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坎坷經歷,養(yǎng)成了他善良、忠厚、寬容和堅毅的品格。
譚金渭是譚清亮的四叔,七八歲時因生病治療不當導致大腦受傷,成為一名智障兒童。因為智力低下,長大后他一直無緣組建家庭,只能跟著父親——譚清亮的爺爺生活。1989年春天,譚金渭的老父親去世,年近50的他成了當時家里的最大難題。當時已年過半百的譚清亮靠自己的辛苦操勞勉強撐起一個五口之家,且家里三個男孩都在上學,日子過得十分拮據。面對艱難的現實和親朋好友的囑托,譚清亮夫婦愁腸百結,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他們還是毅然決定接過這一重擔。在他們淳樸、善良的心里,覺得再苦再難也不能淡漠了親情和孝心,不能扔下這個可憐的親人不管。
一諾千金 待叔如父
窘困拮據的日子,最能考驗人。智障四叔的到來,讓譚清亮夫婦的生活更加艱難。但是已經答應的事就不能猶豫,不能后悔,再苦再難也要咬牙堅持,努力做到最好。譚清亮夫婦是這么想的,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30多年來,譚清亮夫婦始終把四叔像自己的父親一樣來對待,不管是吃還是穿,都首先考慮四叔。當時家里偶爾改善一下伙食吃頓白面,他們都是讓四叔先吃,然后才是孩子們,他們夫婦兩個經常吃不到,但從沒有怨言。過年時,寧愿自己幾年都不買一件新衣服,也要把四叔從頭打扮到腳。譚清亮自己有個頭疼腦熱的,能挨就挨,不舍得花錢吃藥打針,但四叔一旦不舒服了,他都會親自帶著四叔跑衛(wèi)生室、去醫(yī)院,忙前忙后,不敢有一絲大意和懈怠,直到完全康復。
2020年12月,四叔因膝關節(jié)受傷住院,譚清亮這位75歲老人在醫(yī)院里堅持守護20多天,直至四叔痊愈出院。四叔雖然智障,但是對侄子的這份真心善待,也是頗有感知,到處夸他侄子好。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拖著一副年老體弱的身軀,沒日沒夜、盡心盡力地照顧、贍養(yǎng)著自己的智障四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份人間大愛,也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他的孝心在全村傳為佳話。每逢有孩子不孝順,大家都會拿譚清亮來教育他們。
爭做表率 心系“國事”
雖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譚清亮平時卻非常喜歡看書、看電視,及時了解國家大事。孩子們每次回家,他都要跟他們探討時事,要求他們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并不厭其煩地囑咐他們一定要懂得感恩,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能遇上這么好的時代,是多大的福氣啊!
如今的他,雖然年紀已大,卻仍積極參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文明社區(qū)建設,不僅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成為一名忠實的義務宣講員。他積極響應號召,帶頭創(chuàng)評美麗庭院示范戶,庭院潔凈、四季有花,身心健康、家風優(yōu)良,在鄰里中起到了表率作用,連續(xù)多年被評為縣級文明戶。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