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童行-點點熒光讓愛同行
首批向小學生發(fā)放1萬件愛心熒光衣,各地市相繼展開發(fā)放。
首批向小學生發(fā)放1萬件愛心熒光衣,各地市相繼展開發(fā)放。
沂蒙革命紀念館開館,踐行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在臨沂召開。
讓我們?yōu)樾燎诘膭趧诱邠粽,為豐收的明天喝彩!
定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舉行,主題:讓生活走進自然。
提起油旋,幾乎每個濟南人都知道。這種濟南特色名吃,早已隨著歲月綿延,刻到濟南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骨子里,成了濟南的一張名片。而說起正宗油旋,就不得不提蘇家油旋?谖丁F(xiàn)狀、傳承……濟南油旋背后有太多的故事。
編者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y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游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杰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nèi)72名泉爭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壕秘撌⒚,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里,留下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wǎng)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xiàn)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xiàn)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老人已將面團卷出了旋,這也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最后一步,老人用拇指在油旋中間摁了一下,整個油旋就成型了。
剛出爐的油旋看著就想咬一口
老人手把手教外孫做油旋
蘇將林老人和女兒、外孫一起做油旋
掛在墻上的牌匾
文/片
8道工序“步步精心”,60層酥皮缺一不可
25日上午,樂山小區(qū)21號樓前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頭房里,一位八旬老人端坐在案板前忙碌著:和面、搟皮兒、打油、抻面……他動作利落、全神貫注,似乎在制作一件藝術品。最終,一個個色澤金黃的油旋像變戲法一樣從他手中捧出,咬一口,滿嘴酥香。
制作油旋的這位老人就是蘇將林,他也是濟南唯一得到油旋制作手藝真?zhèn)鞯娜耍衲暾?/span>80歲高齡。師從油旋好手耿長銀的他,做的油旋手藝正宗、味道地道。說起油旋,老人有說不完的話。
“一共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馬虎。”蘇將林老人說,和面、搟皮兒、打油、撒鹽、涂豬油蔥花、抻面、烤制、用拇指摁出旋渦,一個完整的油旋就出爐了。這些工序都有講究,和面要軟,七成面三成水;搟皮兒要薄至透明;打在面皮上的油必須是上好的花生油;撒鹽要均勻;豬油蔥花不能偷工減料,因為豬油是為了起酥,蔥花是為了出香;抻面這個環(huán)節(jié)最重要,把長長的面皮兒一點點卷起來,是為了出旋兒,這個環(huán)節(jié)講究手勁,太使勁面會斷,勁兒不夠卷出來的旋兒很厚;一個生油旋做成后,放進烤爐烤至兩面金黃,不能焦;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大拇指在油旋中間摁出旋兒,讓熱氣慢慢散出來,才能里嫩外酥。
老人說,一個油旋達到4個要求就算成功了:里嫩外酥、外表金黃、酥香、里里外外的酥皮達到60層。
蘇將林老人做的一鍋油旋熱騰騰出爐了,一口咬下去,香得根本停不下來。
關門弟子簽拜師協(xié)議,學習摸索創(chuàng)出壽桃油旋
提起自己的油旋生涯,蘇將林老人有太多回憶。
蘇將林早年在聚豐德跟著耿長銀師傅學做油旋,耿師傅為人嚴肅認真,按照過去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手把手教他學活兒,那時的蘇將林剛18歲,平時除了打油旋外,還要做一些和面、配料的雜活。
“一開始干得不熟練,學打油旋吃了很多苦,一年后,我成了師傅的關門弟子。”在聚豐德全體員工的見證下,蘇將林和師傅按照古老傳統(tǒng)簽了拜師協(xié)議。”
1990年,蘇將林代表山東參加了全國名小吃展示會,現(xiàn)場制作的油旋、扁擔燒餅和小油酥芝麻餅(后兩種小吃也曾是濟南名吃,現(xiàn)瀕臨失傳)在許多挑剔的南方評委中好評如潮。蘇將林在日后的學習摸索中,不僅跟師傅學會了制作圓形油旋、雞蛋油旋和馬蹄油旋,自己還創(chuàng)造了壽桃油旋。
曾為傳承苦惱
2000年,因泉城路改建,蘇將林在胡同里的油旋作坊被拆除了。已經(jīng)古稀之年的蘇將林憂心忡忡,他的三個孩子目前都無心此業(yè),許多學徒也紛紛轉(zhuǎn)行。蘇將林說,他只要活一天就要打一天油旋,但是他擔心如果自己哪一天不能做油旋的時候,濟南傳統(tǒng)的油旋手藝將會失傳,這是最令他痛心的。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蘇老先生的外孫在2014年接過了外公制作油旋的接力棒,老手藝有了傳承人,而濟南市民則又能吃到正宗的“蘇氏油旋”了。
今年3月11日,80歲的“蘇氏油旋”掌門蘇將林正式將打制油旋的手藝傳給自己的外孫聶書恒。大學學習建筑的聶書恒是在看了外公的一期電視節(jié)目后決定拜師學藝的,
“當時老人說害怕手藝在自己這代斷送,我就想,作為外孫,要把這門工藝繼承下來!弊鳛90后的聶書恒還利用微信等工具宣傳蘇氏油旋,“只要在微信關注蘇家油旋,就能免費領取一個,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發(fā)揚振興!”聶書恒說。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