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大暑。滕州市柳琴劇團里一派熱鬧景象,劇團黨支部書記 王傳玲帶著她的演員們正在排練大型歷史劇《墨子》,他們將生動地 再現(xiàn)這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這是這個縣級劇 團首次排演的大戲,估計投資60萬元,王傳玲和她的同事們都為此捏 著把汗。 柳琴戲起源于清末,在民間有“拉魂腔”的美稱。但和許多地方 劇種一樣,柳琴戲的命運也是幾番起落,前景堪憂。 王傳玲演柳琴戲已有20多年,先后在40多臺有影響的戲劇中扮演 過“扛大梁”的角色,塑造了一個個為廣大觀眾喜愛的藝術(shù)形象。在 當?shù),只要她一登場,觀眾都會為之一振,每每“臺上生輝,臺下叫 彩”,甚至自發(fā)地形成了一股“傳玲熱”。后來由于工作需要,王傳 玲離開了柳琴劇團,到市文化館干了副館長。但她并沒有真正離開柳 琴戲,所有重要的柳琴戲演出她都參加。但近十年來劇團經(jīng)營狀況非 常窘迫,演員們?yōu)楣べY犯愁,更為沒有柳琴受眾發(fā)愁。她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2001年初,經(jīng)過幾番思想斗爭,王傳玲決定重回劇團,并 挑起了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這時的柳琴劇團已4個月沒發(fā)工資了。 為了生存,王傳玲和劇團全體演職人員徹底更新思想,尋找一條 新的發(fā)展思路。經(jīng)多方籌資,劇團買了一輛流動演出車,走出家門, 上山下鄉(xiāng),柳琴戲、通俗劇一齊上,并為企業(yè)開業(yè)、廠慶等做宣傳演 出,以緩解燃眉之急。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不論是烈日當頭,還是 冰天雪地,只要一上臺,柳琴戲的演員們感情依然投入。 柳琴劇團演員斷代、后繼無人,已有近20年沒有招收學員了,現(xiàn) 在活躍在舞臺上的骨干演員很多已年過半百,最年輕的也30有余。為 了解決后備人才問題,王傳玲和她的同事們幾經(jīng)努力,于2002年成立 了滕州市柳琴戲校,招收了35名學員,F(xiàn)在的小演員已能登臺演出, 并掌握了除柳琴戲以外的更多演出技能,以適應(yīng)觀眾不斷變化的口味。 劇團需要發(fā)展,柳琴戲更需要創(chuàng)新。但王傳玲深知,僅僅為了生 計而不得不為之的那些商業(yè)演出會侵蝕柳琴戲的精髓,長此以往,柳 琴戲就墮落了。王傳玲又開始為柳琴戲的長遠發(fā)展而奔波。經(jīng)過她的 努力,柳琴戲起到了聯(lián)絡(luò)滕州籍名人、架起外商與滕州溝通的橋梁作 用,一曲曲戲文把聽眾的“魂”拉了回來,柳琴戲再次受到重視。20 04年4月,市里“破天荒”決定把柳琴劇團保起來,并成為了全額事 業(yè)單位。看到團員們每月能領(lǐng)到全額工資,王傳玲的心里踏實了,她 也有膽量和信心排練一些大型劇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