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肥城1月13日訊 猴年春節(jié)臨近,被譽為“世上桃源”的肥城市,忙碌了一年的桃農們收起了收獲后的喜悅,又把目光投向人們年關消費的市場需求,打起了“猴”主意。他們充分利用豐富的桃木資源和桃木質感細膩、堅硬易雕琢的特點,變廢為寶,巧做桃木加工文章,做起了精巧細致的“猴”工藝品,發(fā)起了“猴”財。 日前,筆者來到新城辦事處巧山村王樂新家中,看到一只只乖巧可愛、形態(tài)各異的桃木“猴”工藝品,“猴子吃桃”、“猴子撈月”等造型活靈活現(xiàn)。據介紹,一邊忙碌一邊在為同伴做示范的老王談到自己的體會時說,要做一只“猴子”,除了造型要新穎、別致外,關鍵是做好它的“頭部”及“五官”,而“眼睛”與“耳朵”是最難的一關。老王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把在工藝美術方面專家指導下精心制作的100只“猴”工藝品,推向元旦市場,沒想到半個小時便被搶購一空,這更增加了老王搶占春節(jié)“猴”市場的信心。 作為全市肥桃栽培面積最大的桃園鎮(zhèn),更是看準了這一商機,把制作“猴”工藝品搬進了工廠。正港木業(yè)工藝品廠開發(fā)研制了十幾種“猴”桃木工藝品,并帶動20多戶桃農加入到“猴”工藝品的制作隊伍中,現(xiàn)已制作2000多件。據估算,春節(jié)期間將有兩三萬只“猴”工藝品投放到當地市場中。 (雷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