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地市報由于受地域條件、編輯水平、稿源質量等因素的制約,文學副刊并沒有像社會、教育、經(jīng)濟等專欄?粯优c時俱進,而是仍堅守著原有的辦刊模式,難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地市報文學副刊的辦刊誤區(qū)。要辦好文學副刊應首先走出下面幾點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不注重時效性。長期以來,人們公認為時效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尺度之一,但認為文學副刊沒有時效性,或者認為時效性不強,這其實是對文學副刊的一種誤解。副刊是新聞的延長,文學副刊同樣不能游離于新聞之外。新民晚報副刊部主任在談起《夜光杯》為何能享譽全國時,曾說,副刊要“靜中有動,一個版面上,總要有那么一二篇甚至三四篇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聞性或時間性”,“版面上的文章注意了新聞性和時間性,讀者拿到報紙,用不著看報頭上標明的日期,大體上可能估量你這個版面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形勢下編出來的!钡芏嗟厥袌笪膶W副刊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十分注重文學作品的時效性。另外,地市報文學副刊不注重時效性還體現(xiàn)在對動態(tài)性的事件關注不夠,只是被動地編輯各類文學稿件。掀開一張文學副刊,感覺到那只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散文、詩歌等簡單地編排在一起,只是發(fā)揮了文學副刊的版面功能,但沒有把報紙副刊應具備的新聞性體現(xiàn)出來。讀者不僅僅需要欣賞文學,而且還想從中獲取更多的文學信息和文壇動態(tài)!赌戏街苣返摹皩懽鳌卑婢秃茏⒁膺@一點,當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公布之后,就及時地推出了獲獎者的材料和翻譯作品,并及時地進行了采訪。但大多地市報很難做到這一點,成為一潭死水。 誤區(qū)之二,地域特色不明顯。地市報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極強的地方性。同“接近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尺度一樣,地市報的文學副刊也應具有接近性這一令人關注的特質。接近性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地域性,即要求地市報文學副刊的作品能夠體現(xiàn)本地的文化積淀、歷史淵源、風土人情,能夠反映本地群眾的真實生活、喜怒哀樂、精神風貌以及本地在時代的變遷中發(fā)生的變化等等。打開地市報文學副刊,就應該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能聞到那熟悉的濃厚的地域氣息。如讀《青島日報》的文學副刊“琴島”,好似在“青山,碧海,紅瓦,綠樹”中嗅著現(xiàn)代海洋文明;讀《濟南日報》的“趵突泉”副刊,則洋溢著一種“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清新與詩意;而《濟寧日報》的文學副刊則明顯地浸潤在那股久遠的孔孟文化的氛圍之中。如今的很多地市報文學副刊,地域性特征已經(jīng)很不明顯,很難說能夠代表本地的文學特色,大多千孔一面,這家的文學副刊拿到另一家去沒有什么區(qū)別,相同的欄目設置、相同的文學體裁、內容相近的文章,抒發(fā)的是相同的情,記的是類似的事,大多停留在審美和情感的表層。 誤區(qū)之三,陳舊的辦刊觀念。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體裁單一。不難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地市報的文學副刊以刊登散文為主,而散文也往往局限于抒情記事類文體,而對一些與歷史、地理等相關的小品文及針砭時弊的雜文則排除在文學之外。其次是詩歌、小說。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學副刊模式嚴重制約了文學副刊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這對于追求新、變的時代來說,是極不相稱的。第二,就是題材的單一,內容無新意,多是老調重彈。 地市報文學副刊還存在很多辦刊誤區(qū),如版式設計古板、視覺沖擊力差、稿件隨意搭配、視野狹窄等等,這些都應是地市報文學副刊在辦刊過程中必須加以改進的。俗話說,“只有不稱職的老師,沒有不稱職的學生”;用到辦報上,那就是沒有不稱職的讀者,只有不稱職的編輯。當文學副刊逐漸淡出讀者視野的時候,作為文學副刊的編輯是否應該有所警醒! (濟寧)劉太福 劉太福:男,濟寧日報社記者。
|
|
|
【發(fā)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