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讀心-讀天下
2018年01月05日 08:24 來源:大眾網(wǎng)
山東師范大學90后修書人夏天妮用工具治療著他們的“病人”——破損書籍。
文字來源:濟南時報
圖片作者:陳寧 攝/視覺中國
毛筆、棕刷、噴壺、美工刀、針、線……這些是修書人手中的“醫(yī)療器具”。3日,山東師范大學兩個校區(qū)的兩名修書人正用這些工具治療著他們的“病人”——破損書籍。揭、拆、壓、包、訂……一本本“病書”在他們手中“康復(fù)”。
每天與書為伴,他們用指尖觸摸文化的溫度,守護著知識的傳承……
她兩個星期只能修一本他一學期要修2000多本
3日,山東師范大學千佛山校區(qū)特藏研究部,一張工作臺上擺著幾本古籍,書頁或磨損、或老化、或撕裂、或蟲蛀……24歲的古籍修復(fù)師夏天妮正坐在工作臺前,用手機給一本破敗不堪的民國線裝書拍照。
放下手機后,她右手拿起一把剪刀給書拆線,這個過程不太順利。原來這本待修復(fù)的書上有油污痕跡,線與書頁粘連在了一起,她拿起竹起子壓著書頁,一點一點“徐徐圖之”,斷線拆除后,慢慢揭頁,修復(fù)破損書頁……
夏天妮介紹,古籍修復(fù)是一項繁瑣細致的工作,殘缺嚴重可能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修復(fù)完一頁。最近她修復(fù)了一本50多頁清末醫(yī)書,用了整整兩個星期。
夏天妮拆書時,山師長清湖校區(qū)圖書館負一層,56歲的王斌也坐在一張工作臺前修書。與夏天妮不同,他主要負責普通圖書的修復(fù)。他從移動書架上拿出一本破舊的書,就在那一瞬間,他對書的品相作出了判斷,果斷去掉破舊的書皮,拿著美工刀清理書脊上的膠,然后用打孔機打孔,穿針引線,裁紙抹漿,貼封皮,壓平……10分左右,一本書修補完畢。
這學期結(jié)束前,王斌需要把送到他這里的圖書修補完送回書庫,一般一學期他能修復(fù)2000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