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三四名決賽的最大意義不在于“探花”的名頭,沒什么花可探,也就是一塊雞骨頭。三四名決賽更多地讓人想起半決賽,踢球的人帶著無法爭冠軍的遺憾走進賽場,對于看球的人來說,“如果……就……”是常用的思維句式。比如這一場,人們會想,如果哈坎·蘇克早這么踢,土耳其就進決賽了。
蘇克是典型的“孩子死了來了奶”。一個進球,本次世界杯唯一的進球;兩次助攻,兩次非常巧妙的助攻。也許這才是他的真實水平,不然古內(nèi)斯也不會場場讓他首發(fā),土耳其人也不會堅定不移地圍著他打。但是,天知道他早干什么去了,土耳其隊的中場實力相當強大,即使是面對交口稱頌的巴西隊,他們也不吃虧。可惜,一到重要關(guān)頭,蘇克就歇菜。長達500多分鐘不進球,對于一支球隊來說簡直就是災(zāi)難,就像一支槍沒了扳擊。土耳其人就能活到昨天,實在不易。
比賽結(jié)束后,土耳其人與韓國人手拉手向觀眾致意,蘇克是最積極的一個。也許是“雞肋”賽讓他徹底放松了,所以有了超水準的演出。這樣的球員即使有再好的技術(shù),也是不能指望的,難怪他要在國際米蘭把板登坐穿。昨晚,在三四名決賽進行的同時,另一家電視臺在播放一個心理學節(jié)目,談到心理醫(yī)生對英格蘭隊世界杯出線的重要性,現(xiàn)在放這個節(jié)目,對英格蘭人多少是個諷刺。如果蘇克要找心理醫(yī)生,最好不要找英國的,可能韓國的比較合適。韓國人面對的對手越強,發(fā)揮越好,他們踩著巨人的尸體與土耳其勝利會師,共搶雞肋。
關(guān)于韓國人,也許想起的不僅是上一場,因為之前他們掀起的聲浪太大了,我老是想著裁判。這場比賽有一個有意思的鏡頭,土耳其人在中場鏟球,韓國人以為裁判會吹,站在一邊看,這一個極其業(yè)余的舉動,甚至在甲A甲B都不多見。結(jié)果讓土耳其人打反擊,成就了第二個進球。
本場比賽的三個裁判,主裁來自科威特,邊裁來自加拿大和阿聯(lián)酋。吹得很好啊,有效地保證了比賽的流暢性,也沒什么失誤,一點不比歐洲裁判差。是誰說亞非拉裁判水平不行,老是舉錯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