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9月21日,歐洲《芯片法案》正式生效,擬投資430億歐元,意圖到2030年將歐盟芯片的全球市場份額從目前的不到10%提高到20%。不過,歐盟芯片戰(zhàn)略還需應對能源、人才、銷路等多重現(xiàn)實難題,難以一蹴而就。
7月13日,德國德累斯頓,德國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左二)與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一起參觀了英飛凌芯片工廠的無塵室。
豪擲百億補貼吸引芯片制造商建廠
上世紀90年代,歐洲大陸占據全球芯片市場份額的44%,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首屈一指。但在2005年前后,為尋求投資機會和降低勞動力成本,歐洲半導體制造商開始將其供應鏈轉移到東亞,市場份額逐步縮小。
目前,歐洲的芯片產業(yè)圍繞汽車打造,該領域對先進制程的要求不高。歐洲超過50%的晶圓產能都屬于180納米及以上,甚至沒有生產22納米以下制程芯片的代工廠。隨著未來全球市場轉向5納米以下先進的晶片,歐洲迫切需要參與其中。
歐盟稱,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生產市場中所占的份額還不到10%,并且嚴重依賴第三國供應商。如果全球供應鏈嚴重中斷,歐洲工業(yè)部門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耗盡芯片,導致歐洲工業(yè)陷入停滯?!缎酒ò浮穼⑻岣邭W盟在芯片領域的供應安全性、應變能力和技術主權。
為吸引半導體制造商來歐洲建立制造工廠,《芯片法案》重點瞄準的是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三家擁有最先進制程工藝的半導體企業(yè)。
臺積電8月8日決定在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建廠,這將是臺積電在歐洲開設的首家工廠。計劃總投資超過100億歐元,德國政府已同意提供50億歐元補貼,臺積電出資35億歐元持有新成立合資企業(yè)70%的股份。新工廠將于2024年下半年開工建設,2027年底投產。
1月12日,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挖掘機并排站在田野邊緣。英特爾希望在馬格德堡郊外的這塊土地上建造一座工廠。
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的“收獲”則更加豐碩。英特爾計劃于德國東部城市馬格德堡興建的芯片廠將獲得100億歐元補貼。該廠預計總投資300億歐元,將于2024年上半年動工,2027年投產,有望創(chuàng)造3000個工作崗位,是德國歷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其為“《芯片法案》倡議以來的第一個大成就”。英特爾還宣布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波蘭等歐洲多國建立設計、研發(fā)中心或制造廠。
人才短缺、能源困境帶來不確定性
歐盟芯片政策引起經濟界廣泛關注,但人才短缺和能源困境也為歐洲的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增加了不確定性。
根據咨詢公司研究,到2030年,歐洲半導體行業(yè)將有超過一半的職位會出現(xiàn)人員空缺,還需要35萬名員工才能達到芯片市場占有率翻倍的目標。
然而,該行業(yè)已經無法填補許多職位。德國半導體行業(yè)現(xiàn)在缺少6.2萬名技術工人,且28%的電機工程師和三分之一的工程監(jiān)督人員將在未來10到12年內達到退休年齡,人才短缺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在此背景下,有專家警告稱,針對一些企業(yè)給予補貼利好,意味著其他企業(yè)的技術工人將被挖走。
在人才短缺的同時,截至2022年,德國半導體生產商英飛凌已經消耗了2.5億千瓦時的電力,并且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增加50%的產能。業(yè)內預測,如果要達到市占率20%的目標,歐洲半導體設備消耗的電力將相當于歐洲總用電量的5%。
然而俄烏沖突以來,歐洲市場批發(fā)電價屢創(chuàng)歷史新高,2022年8月達到歷史最高點。2022年歐洲電力基準價平均為230歐元/兆瓦時,比2021年高出121%。
在最后3座核電站關閉后,德國電力大量短缺,2023年第二季度電力進口量創(chuàng)下紀錄。當前,德國工業(yè)電力的價格仍處于歐洲較高水平,能源成本上升被視為德國經濟復蘇的重大障礙。
4月26日,德國德累斯頓,英飛凌的一名員工在工廠的潔凈室里拿著一塊300毫米的測試晶圓。
2021年,德國德累斯頓市發(fā)生了持續(xù)約20分鐘的大規(guī)模停電,英飛凌在該市所設的工廠因此完全停工。因此,不少業(yè)內人士認為,在能源問題沒有解決之前,盲目設下20%的目標是非常激進的行為。
供需結構性錯位帶來產能過剩風險
對于歐盟《芯片法案》試圖重構本土產業(yè)鏈的戰(zhàn)略目標,歐洲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光刻機市場領導者阿斯麥警告了其中的風險:美國或歐盟的芯片法案將導致半導體行業(yè)無法立刻消化新增產能,從而導致芯片產業(yè)不斷出現(xiàn)供應過剩或短缺的情況。
歐洲芯片供需呈結構性錯位。歐盟提出研發(fā)最先進芯片制程工藝,但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本土芯片制造商的優(yōu)勢產品主要為汽車芯片,這類芯片不需要最先進制程工藝,因此上述企業(yè)相關研發(fā)已停滯。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所使用的處理器需要先進制程工藝,但這類芯片基本被美國壟斷,歐洲目前幾乎不設計這類芯片,也不進行大規(guī)模的電子產品的成品組裝。因此,即便歐盟擁有先進產能,也可能僅供出口。
當全球都在增加芯片產能之后,未來可能產生芯片產能過剩的危險。對于歐洲企業(yè)而言,汽車制造業(yè)是購買芯片最大的客戶。該行業(yè)的特點是零庫存和供應鏈比較長。如果無法吸納多余產能,其投入生產的工廠的回報率不會太高,進而會反過來挫傷歐盟企業(yè)發(fā)展芯片產業(yè)的熱情。
(海報新聞編輯 姜暉綜合 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網、環(huán)球時報等)
責編:王雨萌
審核:張達偉
責編:張達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