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千百年來
人們對錢塘江大潮的熱情只增不減
△總臺記者近日乘船在錢塘江潮頭帶來“超一線”的報道,帶觀眾近距離感受“一線潮”的震撼。
今天的我們可以拍照攝像
直接“分享此刻”
宋代的人會如何記錄下這一壯觀景象?
一起認識錢塘觀潮圖
農(nóng)歷八月十五至八月十八
是錢塘江觀潮的絕佳時期
這幅圖描繪的便是
中秋前后的“錢塘潮”景色
遠景中,山勢連綿
線條勾勒輪廓,點染疏密有致
層層疊疊、濃淡相宜
△錢塘觀潮圖中的六和塔(左)與如今錢塘江畔的六和塔
近景中,江岸林木郁郁蔥蔥
六和塔矗立其中
畫面的核心位置則是留給了江面
江面遠處還有游船往來
只見潮水翻騰,水勢洶涌
仿佛再多看一會兒
就會有潮水沖出畫面
“江心瀑布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畫家精巧構(gòu)思,精細描繪
在幅不滿尺的空間內(nèi)
展現(xiàn)千里之觀
畫面最左邊的樹梢處
或是畫家留下的兩字署款
因絹本破損,僅余一“夏”字依稀可辨
這件觀潮圖是對當時觀潮風尚的反映
錢塘觀潮是傳統(tǒng)民俗活動
歷史記載
至少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
△南宋李嵩繪錢塘觀潮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唐宋
已經(jīng)有了大規(guī)模觀潮場景
《夢粱錄》對南宋臨安的觀潮風俗有所描寫 (臨安,今浙江杭州)
“臨安風俗……西有湖光可愛, 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p>
可見,當時觀錢塘潮
與游西湖一樣“潮”
皆是都城游覽的重要活動
以“錢塘觀潮”為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有許多
△1933年向鏞繪海寧觀潮圖 海寧市博物館藏
壯美的錢江潮
不僅給世人帶來了天下奇觀
也給古往今來的藝術(shù)家們
帶來了無盡的表現(xiàn)空間
他們以各自不同的觀察視角和藝術(shù)手法
來表現(xiàn)這一主題
畫家們善于描摹潮水的一個瞬間
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而文學名家筆下的錢塘江大潮
則給了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
比如白居易多次“憶江南”
有一首中便提到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以此來表達他心目中的江南之好
劉禹錫在一首《浪淘沙》描寫
錢塘江大潮聲勢浩大
波濤卷起沙堆就像座座雪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范仲淹的《和運使舍人觀潮》
描寫了錢塘江潮水奔騰的雄偉景象
后人引用最多的或許就是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蘇軾則是直抒胸臆: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八月十八這一天的錢塘江大潮
壯觀之勢天下無比
潮來天地動,潮去心未平
人們震撼于錢塘潮的自然壯麗
當潮水退去
留在心底的是奔涌的生命力
監(jiān)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畢磊 文案丨田野 視覺丨朱靈萌 審校丨郭琪紅 趙軍慧 統(tǒng)籌丨劉瑩 武賀 特別鳴謝丨蘇州博物館 總臺江蘇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