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微信公號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币磺Ф嗄昵疤諟Y明田園詩里的情境,正成為當代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網絡游戲世界中尋求的生活日常。種下像素化的作物,成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數字農民”,為什么讓年輕人如此著迷?
在屏幕里漁獵、耕種、燒窯
在宿舍休息時,大四學生小趙打開電腦上一款名為《星露谷物語》的游戲。在這個像素風格的模擬經營游戲中,她的虛擬角色經營著一個偌大的莊園。游戲里的時間正好是秋季,小趙收獲了成熟的南瓜和洋薊。小趙對床的舍友,則沉浸于另一款《桃源深處有人家》的游戲,忙著建房、漁獵、耕種、燒窯。
“我很享受‘種田’的感覺?!闭劦阶约寒敗稗r民”的過程,小趙就像逃離了公司的格子間,放飛到爺爺的鄉(xiāng)下農場。
在大學擔任輔導員的袁老師注意到,現在有些大學生不再青睞有著激烈對抗、互相“廝殺”的競技性游戲,相反,不強調高頻的社交互動、努力讓玩家“慢下來”的“賽博種田”日益受到歡迎。
對于不少大學生而言,這種反效率的設定恰恰有著很強的治愈力。就像谷雨播種、霜降收薯、中元節(jié)放河燈、臘八節(jié)煮八寶粥,“賽博種田”也要契合農時,玩游戲也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慶和民俗活動的深度參與。有的玩家可以和游戲里的村民建立聯(lián)系,參與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節(jié)慶,獲得一種特別的體驗。
數據印證著玩家對“賽博種田”青睞:有的游戲發(fā)行兩年來,相關話題點擊量過10億;有的游戲僅2024年一年就售出超1000萬份。一名頭部游戲公司從業(yè)者表示,今年國內至少還要上線3款“賽博種田”類游戲。
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遠離土地的年輕人,為什么會在游戲中愛上種地?一個共同的答案是,“種地”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過程,給年輕人帶來了很強的獲得感、掌控感。在他們看來,在云端播種、在網上耕作,這樣的收獲很實在,令人既感動又踏實。
虛擬農耕類游戲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呈現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許又姜宇指出,通過“種田”游戲,年輕人能夠在不離開城市提供的物質便利的同時,精神上逃離城市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也認為,種田游戲不以劇烈的情節(jié)沖突為賣點,而是以慢節(jié)奏、細水長流的方式,滿足了玩家對于輕松感和陪伴感的心理需求。
面對現實生活中一些社交場景帶來的壓力,部分青年群體選擇與虛擬自然建立關系。這里沒有人追問你的工資或婚戀狀況,比起現實中的親戚飯局,年輕的玩家更愿意參加游戲里“不用敬酒”的慶典。
“賽博種田”的熱情,也在現實世界得以延伸?!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蹦贻p人開始嘗試將“數字農耕”轉化為真實的土地體驗,共享菜園、自然教育、“一日農民”等活動在城市年輕人中悄然流行。
“賽博種田”的興起,意味著源于古老農耕文明的田園意象,對今日年輕人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于樂此不疲的年輕人來說,“種田”成了一個輕盈的符號——它不再是過去人們心中“落后”“脫節(jié)”“土氣”的印象,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更簡單、更平和、更可控的生活圖景。也許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仍然“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但他們只需鼠標輕點,就能用更低成本滿足對田園牧歌的想象——“詩意地棲居”在數字組成的田野上。
責編:
審核:楊凱
責編: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