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近日,一段農(nóng)民工大爺挑戰(zhàn)寫作1957年高考同題作文《我的母親》的視頻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這位來自山西太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安老三”的人,用他質(zhì)樸的文字和深情的回憶,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視頻發(fā)布后短短48小時內(nèi),點贊量突破500萬次,評論區(qū)涌入十多萬條留言,網(wǎng)友們紛紛感慨于文字中蘊含的真實情感。
安老三的故事簡單而深刻。他回憶起母親的一生,從早起到晚歇,從灶臺到農(nóng)田,母親的辛勞與無私讓他至今難以忘懷。文中提到母親包的餃子、過年時忙碌的身影、以及她那瘦小的身軀如何支撐起整個家庭。這些細節(jié)雖然平凡,卻充滿了生活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所以,我們都夸獎安老三“文筆好”,他只是誠實。他描述母親佝僂著背、圍著鍋臺轉(zhuǎn);誠實到不肯用“潸然淚下”去裝飾思念,只留下一句“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這份誠實,讓我們感動。母親也是普通人,她會累、會餓,會把餃子讓給孩子,也是會在寒夜里抱著空鍋睡去的普通人……
安老三的作文不僅是對個人經(jīng)歷的記錄,更是對母愛和親情的一種致敬。或許我們應該更多地鼓勵學生們表達真實的情感和生活體驗,而不僅僅追求標準化的答案?!段业哪赣H》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樸實的文字,掀起了一股熱潮,讓人感動于母愛的偉大。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這樣的作品出現(xiàn),讓寫作真正成為一種自由而真實的情感表達方式。
所以,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安老三:放下比喻、放下排比、放下升華,也許只是單純地問一句——媽媽,你今天吃了嗎?相信,只有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才會比所有華麗的辭藻都更像作文,也更像回家。
(海報新聞編輯:馮浩)
責編:石慧
審核:辛然
責編: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