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軍護衛(wèi)艦“襄樊”號在新加坡參加聯(lián)合軍事演習,目標之一是共同維護馬六甲海峽的航道安全。此舉將進一步顛覆世人近年來對馬六甲海峽形成的負面看法,促動我們從更積極的層面去評判“馬六甲困境”。
如果說馬六甲是個好地方,有多少人會相信呢?自打“9·11”以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國,不斷出具馬六甲海峽是全世界海盜最猖獗之地的數(shù)據(jù),一再警告馬六甲海峽可能會遭受恐怖襲擊,尤其是海盜與恐怖分子合流的攻擊。目前,全球三成以上的液化氣,四成的商品,五成的石油航經(jīng)這個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咽喉要道。600里馬六甲幾乎是全世界,尤其是美國、日本、中國等的“海上生命線”。但有關(guān)馬六甲海峽航道安全的保護也一直不盡人意,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這三個海峽主權(quán)國在合作上一直疙疙瘩瘩,美日都想插足,美國甚至還想在海峽駐軍。利益、矛盾、風險、威脅、恐怖、糾紛、陰謀、陽謀,一股腦全傾倒在這個最窄處只有40公里的海域。所以,馬六甲海峽在忍辱負重之時,還要擔負“不祥之地”的罪名。
最近幾年,我們可以為馬六甲海峽恢復(fù)名譽了。
當近日索馬里海域的海盜肆虐我海外利益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馬六甲附近海域的海盜事件最近幾年數(shù)量明顯下降。這部分地歸功于新、馬、印尼三國于2004年形成的海上協(xié)調(diào)巡邏機制,及其后的名為“空中之眼”的空中巡邏。盡管在財務(wù)、技術(shù)、設(shè)備、人員方面仍然捉襟見肘,但成績單表明,三國為了維護主權(quán)、利益、自尊心和國際信譽,擱置糾紛,強化合作,在沒有大國駐軍的情況下基本完成了保障海峽安全的使命。
在全球化時代,盡管馬六甲海峽歸三國管理,但其攸關(guān)全球,一個更完善的國際安全合作機制是必要的。這幾年,相關(guān)的多邊安全合作機制也在建立。三個主權(quán)國達成共識,歡迎相關(guān)大國為維護馬六甲海峽提供技術(shù)、信息、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以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為目標的多種聯(lián)合軍事演習不斷,以反海盜、反海上跨國犯罪、維護海上安全為目標的多種雙邊、地區(qū)和國際合作機制也紛紛建立起來。多層次、多樣性的合作帶來了情報、技術(shù)、資金、人才的分享,更帶來了能力、觀念、視野的提升,有利于維護海峽安全。
加強管理與規(guī)避風險是維護海峽安全的一體兩面。規(guī)避風險,即如何繞開馬六甲海峽更需要意識和行動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泰國前總理他信曾建議在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修建“克拉陸橋”,作為馬六甲海峽的替代性航道。馬來西亞最近也提出斥巨資修建貫通馬來半島北部的輸油管,這樣中東石油就可以繞過馬六甲海峽到達東亞。
提出“馬六甲困局”的中國也一直在努力化解“困局”。中國一向支持三個主權(quán)擁有國維護海峽安全的做法,分別加強了與三國的雙邊合作,積極響應(yīng)三國要求大國以可接受的方式參加多邊安全機制的提議,參加了多種地區(qū)和國際機制。此外,中國還有不少突破性行動,比如修建中國-緬甸石油管道以緩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等。尤值一提的是“襄樊”號5月15-20日的“出征”。這是中國海軍首次派軍艦參加“西太平洋海軍論壇”框架下的多邊演習。
“困境”隨馬六甲的海風和國際風云而乍起乍落,也給馬六甲海峽帶來壞名聲。但我們應(yīng)理性地看到,“困境”一方面表明海峽在世界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激勵著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各國,為趨利避害而自強、合作、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這個角度看,馬六甲海峽是個好地方!
(作者是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