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張學剛 這次金融危機源于信心危機,更需增強互信,提倡相互理解 10月24日至 25日,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45個亞歐會議成員的領導人在“對話合作、互利共贏”的主題下,形成涵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的一系列宣言、共識和協(xié)議。與其他國際會議不同,北京會議最大的成果和特色是在當前世界金融海嘯沖擊、部分西方國家依然奉行意識形態(tài)至上和政治干涉、地區(qū)戰(zhàn)爭硝煙不斷的復雜國際局勢下,再次凸顯了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重要性,堪稱加深東西方互信、構建新型亞歐關系的一次重要盛會。 互信是各國共赴時艱、攜手應對金融海嘯的前提,更是保證中歐關系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會前會上,不少歐洲國家不約而同表達了對中國金融穩(wěn)定作用的重視及加強雙方合作的“迫切心情”。然而,年初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和政客的作為卻與現今的表現背道而馳,中國人民對此記憶猶新。但“朋友來了有好酒”,熱情、大度、自信的中國人民依然不計前嫌,伸出友好的臂膀,對參會各國堪稱實實在在的觸動。會議期間,德、法等國領導人紛紛就對華關系作出積極表態(tài)再次證明,中歐合作、對話是大勢所趨,對抗、指責不符合雙方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次金融危機源于信心危機,更需增強互信、提倡相互理解。值得肯定的是,歐洲各國領導人在會議期間所展現出的理性和遠見卓識,不僅對應對金融危機產生積極影響,更對中歐關系良性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 互信也是促進亞洲內部和諧、提升東亞國際地位的基礎。亞洲國家長期處于弱勢地位,歷史上曾遭歐洲國家殖民奴役,中日、日韓、中印等相互之間因歷史和現實問題,互信仍然不足。當前,面對外部風險因素和自身經濟發(fā)展難題,亞洲各國應當如何自處,成為重要任務。值得欣喜的是,本次會議期間,中日韓和東盟 10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在2009年上半年設立總額達 8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基金,堪稱東亞經濟合作的重大進展,反映出亞洲國家互信的加深。由于相比歐美等發(fā)達地區(qū),亞洲國家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創(chuàng)較小,不少國家屬新興經濟體,經濟活力較強,相信隨著互信合作的加深,亞洲在對歐交流和國際事務中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此外,亞洲各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差異性普遍較大,對“人權”、“自由”往往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解,更需要雙方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加強“文明的對話”,避免“文明的沖突”,切實增強互信,減少摩擦。 美國也應以增強互信為出發(fā)點,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亞歐經濟合作。美方一直擔心中國崛起以及中歐合作對美國地位構成挑戰(zhàn)。近期,美方剛剛宣布將于11月中旬在華盛頓舉行全球金融危機峰會,因此關于“亞歐兩個大陸將如何協(xié)調金融政策”的話題,成為美國一些人士關注甚至“ 擔憂”的焦點。一些美國學者擔心國際金融風暴發(fā)生后,“過去只停留在政治和戰(zhàn)略層面的美中歐三足鼎立格局,可能向經濟乃至金融秩序延伸”,流露出對其他各方信任不足及過多關注維護自身超強地位的心態(tài)。其實,美方此舉大可不必。畢竟,歐洲是僅次于美的金融危機受災區(qū),而中日兩國是擁有最多外匯儲備和最多美債權的國家,在全球經濟中地位重要,亞歐合作實為客觀必然。特別是北京會議處于歐美峰會和華盛頓金融峰會之間,客觀上可起到彌補和銜接作用,對美緩解危機有一定益處。 互信是亞歐首腦會議的主旋律和靈魂,中國推動互信合作的誠意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作為會議東道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政府莊重承諾將負起必要的責任,在維護世界經濟金融穩(wěn)定和構建新國際金融體系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事實上,中國在會議期間已經及時地將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列為首要議題,加強與成員國協(xié)調,推動合作機制,初步顯示了積極、負責任的大國作用。但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中國實力仍較有限,不可能“拯救全世界”,中國對外界的溢美之辭仍需保持謙虛謹慎態(tài)度。在“后奧運時代”中國應繼續(xù)致力于擴大內需、優(yōu)化國內環(huán)境,全面提升綜合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