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室 樓春豪 對印度來說,海灣國家是重要投資來源地、最主要石油供應地和核心伊斯蘭國家,"對印度繁榮和安全至關重要"(辛格語) 11月8日至10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出訪阿曼和卡塔爾兩國,這是辛格就任總理4年來首次訪問海灣國家。在目前印度經(jīng)濟受全球金融海嘯沖擊、安全受教派恐怖主義侵擾的大背景下,辛格此行意義非同尋常,目的“一箭三雕”。 一是引海灣資金促增長。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印度經(jīng)濟難逃其害。歐美虛擬經(jīng)濟泡沫破滅,造成大量歐美資本撤離印度,或救援本土,或規(guī)避風險,連帶引發(fā)印度股市重挫、匯市貶值和樓市低迷。歐美實體經(jīng)濟下滑,消費市場萎縮,更是嚴重沖擊印度出口部門。印度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的出口額較上年同比下降20%以上,其一向引以為豪的軟件外包業(yè)同樣遭遇“寒流”,印度經(jīng)濟陷入下行通道。印度政府將經(jīng)濟政策重點由10月前的“控通脹”轉為目前的“促增長”,并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增長,但資金流動性匱乏依然制約政策效應,企業(yè)依然面臨融資難問題。與歐美自身難保的金融機構相比,海灣國家擁有巨額主權財富基金,手握重金,環(huán)視全球尋找投資機會。因此,海灣資本無疑是為印度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的“活水”。對此,辛格直言不諱稱,“國際金融危機為海灣國家進軍印度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此次辛格出訪的最大成果,就是成立啟動資金高達1億美元的“ 印度-阿曼聯(lián)合投資基金”,集中投資基建、電信、旅游、公共設施等領域。 二是推“石油外交”保能源。近年來,印度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在軟件、生物制藥等領域更是位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印度一方面是“軟件貴族”,另一方面卻是“石油乞丐”,石油進口面臨高油價、高依存度和高風險的“三高”。目前,印度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jīng)高達 70%,2030年這一數(shù)字可能升至90%。不論是與美國簽署核協(xié)議,還是與非洲舉辦“印非峰會”,抑或是拉近與中亞和拉美油氣資源國的關系,“ 能源”日益成為印度外交的關鍵詞。年初以來,印度通脹率月月攀升,創(chuàng)下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通脹率,其背后主要推手就是高油價。目前,印度通脹雖有所緩和,但政府的經(jīng)濟刺激措施暗帶高通脹的副作用,如果無法獲得穩(wěn)定、合理價位的石油供應,高通脹隨時可能“卷土重來”。海灣地區(qū)是印度最大的石油供應方,占印度石油進口的比例高達70%以上,自然成為其“能源外交”的重中之重。辛格在出訪前發(fā)表講話,宣稱“希望(與卡塔爾和阿曼)在能源領域形成互惠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印度媒體也紛紛指出,“辛格西進著眼資金和能源”。 三是借機改善與伊斯蘭國家的關系。外交是內政的延續(xù),并反作用內政。印度在國內急需處理好教派沖突問題,國際上也同樣面臨如何與伊斯蘭國家打交道的問題。今年以來,印度教派矛盾引發(fā)的恐怖襲擊不降反升,成為僅次于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后的第四大恐怖頻發(fā)國。在許多穆斯林看來,“ 印度教恐怖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同樣可惡。海灣阿拉伯國家在伊斯蘭世界具有特殊位置,印度改善與海灣國家的關系,很大程度上能改善其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甚至緩和國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正因如此,印度積極開展對阿拉伯國家的外交,于2007年成為阿盟的觀察員,并借鑒中國經(jīng)驗,全力推動“ 印度-阿盟合作論壇”的成立。另外,由于許多伊斯蘭恐怖分子來自海灣國家,印度需要同卡塔爾和阿曼等國加強反恐合作。辛格此行就與兩國簽署了安全合作協(xié)定,同意分享反恐情報。 有理由相信,辛格此次出訪阿曼和卡塔爾“一箭三雕”,只是吹響了印度加快“西進海灣”的號角,未來,印度的“西進”力度將日益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