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4月4日即將開幕,在大約兩周時間內(nèi),將有來自42個國家及地區(qū)的253個電影節(jié)目在香港文化中心、科學館等9個場所上映。面對如此豐盛的電影盛宴,選擇看哪些片也是頗費周章。有鑒于此,本報特別制作了這份“菜單”,希望盡量做到讓好片不漏網(wǎng)。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面面俱到,本菜單將重點放在常規(guī)的劇情片和紀錄片上。而對
于實驗電影愛好者來說,“占士·班寧:會說話的風景”(JamesBenning:StilledEmotions)、“龐比度中心前衛(wèi)經(jīng)典”、“前衛(wèi)眼”等環(huán)節(jié)都不可放過;尤其是“龐比度中心前衛(wèi)經(jīng)典”,精選法國現(xiàn)當代藝術重鎮(zhèn)蓬皮杜中心多部1920至1960年代的前衛(wèi)電影,是這些珍貴的影像首次于法國境外公開放映,機會非常難得。
當然我們也知道,有錢又有閑去看香港電影節(jié)的人并非多數(shù),所以這個專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推薦最近一年內(nèi)那些值得留意的好電影。它們有些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碟市上(我們也都已經(jīng)作了標注),有些等著將來被我們一眼認出。去不去香港不是題旨,為你對電影的愛添磚加瓦才是我們的用心良苦。
注:本專題所有片名以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場刊文字為準。
《我父親羅塞里尼》
(My Dad Is 100 Years Old)
雖然只是16分鐘的紀錄短片,卻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首先導演Guy Maddin是個鬼才,他喜歡拍黑白片、仿默片,這部片對話、構思都很巧妙,而且有幽默感。更難得的是意大利著名導演羅塞里尼的親生女兒伊莎貝拉扮成片中的人物:費里尼、希區(qū)柯克、卓別林,甚至她那個大肚腩的爸爸。影癡會很喜歡的一部作品。
《你·我·他她他》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去年的一部話題作,雖然是非主流的獨立作品,票房卻大獲成功。導演的表現(xiàn)令人側目,用別樣的目光去看待美國人的生活,令人眼前一亮。
《日之丸》
(The Sun)
講日本裕仁天皇的電影,中國人一定要看。俄羅斯導演的角度與我們不同,長鏡頭的運用突出,對白古怪,畫面被漂成單色,你未必能接受蘇古諾夫的觀點,但他自有他自己的電影世界。
《火車三段程》
(Tickets)
雖然是三個大師拍的三段式影片,但三個故事發(fā)生在同一列火車上,互有關聯(lián),比如英國導演肯·洛奇的那一段寫三個少年到意大利羅馬看球,一人的車票不見了,原來是被同車的伊朗人偷去。幽默得來頗有人情味。
《浮城志》
(Iron Island)
有趣的伊朗影片。一群落難的人生活在一艘廢棄的郵輪上,仿如超現(xiàn)實的世界。人群由所謂的“船長”管理,又如一個國家的縮影,有很多令人莞爾的小細節(jié),比如拿子彈殼當粉筆用,奇幻得來又有生活感。
《九連禱》
(The Novena)
貌不驚人的加拿大小品,很容易被忽略。探討的是生死與宗教,但拍得挺成功。
《魔幻三生》
(The Porcelain Doll)
三段式的匈牙利片,講人死而復生,有魔幻色彩,東歐風格突出。
《無醫(yī)可靠》
(The Death of Mr.Lazarescu)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佳作,首先貌不驚人,第二有點長(153分鐘),題材很平凡,節(jié)奏不慌不忙,但是非常精彩。相信每個生活在城市中、每個跟醫(yī)療制度拉上干系的人看完都會有共鳴,因為講的是一個人需要急救進醫(yī)院,卻因各種各樣的理由被置之門外。豐富的細節(jié)令影片異常有分量。這樣的影片在商業(yè)片世界上非常難見。
《靈欲荒原》
(Battle in Heaven)
話題作。墨西哥導演Reygadas的作品,語不驚人死不休,涉及西班牙的統(tǒng)治、階級、天主教等話題,風格強烈,但旨意曖昧,是需要細細思考的一部影片。喜歡的人相信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恐怕避之唯恐不及。
《猛鬼也投票》
(Home coming)
有時代意義,影片講的是在伊拉克陣亡的士兵回來參加總統(tǒng)選舉投票,借此來反對布什發(fā)起的對伊戰(zhàn)爭,能夠用舊的恐怖片來包裝這樣富有當代意義的題材,非常有意思。
《午夜電影:Cult到入主流》
(Midnight Movies:From the Margin to the Mainstream)
記錄分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午夜場的現(xiàn)象,看昔日的壞品位如何同社會禁忌對抗。我稱這類電影為“益智片”,在趣味中學到不少東西,是影癡就一定要看。
《戲夢芭蕾》
(Ballets Russes)
以二十世紀最出色的芭蕾舞團“俄羅斯芭蕾”為主角的紀錄片,完全真人真事,故事頗具傳奇色彩,而且材料豐富,看完發(fā)現(xiàn):有時真實比戲劇來得還有戲劇性。
《熊人》
(Grizzly Man)
其實這次“我心狂野”欄目放映的三部荷索的作品都值得一看,特別是《熊人》,又是一部戲劇性強過劇情片的記錄電影,“熊人”最后被熊咬死那一段,雖然沒有畫面,但有錄音,連骨頭被咬碎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相當駭人。
《沉冤白雪》
(After Innocence)
很特別的紀錄片,講以前的冤假錯案受害者,在先進的DNA測試下沉冤得雪,但時間無情,深陷囹圄的時光已經(jīng)無法追回,令人感慨。
《因反恐之名》
(State of Fear)
拍法普通,但是這段歷史極富喜劇性,看起來特別讓人有感觸。講秘魯近代史一段用反恐之名發(fā)起的反民主戰(zhàn)爭,手段和小布什如出一轍,加上資料充足,事件本身有吸引力,看來如同上課一樣。
《東海道四谷怪談》
(Ghost Story of Yotsuya)
大名鼎鼎、怪談片的經(jīng)典,我也還沒看,期待和大家一起在電影節(jié)上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