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悔青春換來暢通青島
2012-03-20 16:08: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網(wǎng)[提要] 對于潘同斌來說,不僅有工作的壓力,也有對家庭的愧疚。自從進駐青島地鐵施工現(xiàn)場以來,他已經(jīng)一年沒回過北京的家了。
潘同斌負責的地鐵項目位于青島市李滄區(qū)萬年泉路,是青島市地鐵一期工程(3號線)萬年泉路站所在地。
地鐵建設是一項異常復雜的工程,不僅地下狀況不明朗,地面周邊也屬于老城區(qū),情況特別復雜。地鐵施工因為需要進行地下爆破,多少會對周邊居民產生一些影響,特別是大部分居民沒經(jīng)歷過爆破,尤其是在萬年泉路這樣的人口密集區(qū)。對于地鐵施工帶來的影響,周邊居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安全顧慮,潘同斌的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與這些“鄰居”打交道。從不理解到支持,這些“鄰居們”是在與潘同斌的點滴交往中被他感動的。
作為項目經(jīng)理責任重大,安全、質量、進度都是第一責任人,而這之中在潘同斌看來安全是首位。為了確保安全,潘同斌用了一個“笨法子”:自己靠上去。對于施工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枝節(jié),潘同斌都要求自己親自看到、摸到。只有反復確認每個安全隱患都被排除,他才會安心去做別的事。在車站主體馬頭門開設時,為了確保馬頭門的安全和穩(wěn)定,他和技術人員反復研究方案。爆破開挖,他親自指導,安裝格柵那天晚上,他就跑下來3趟,其中一次,已是凌晨兩點,帶的手電筒沒有電了,就用手機自帶的電筒功能,一點一點的查看和指導。手機自帶的電筒的光是微弱的,但是卻照亮了一份責任。
對于潘同斌來說,不僅有工作的壓力,也有對家庭的愧疚。自從進駐青島地鐵施工現(xiàn)場以來,他已經(jīng)一年沒回過北京的家了。2011年8月,潘同斌的母親要做白內障手術,正準備做手術的時候,兒子偏患重感冒了,急的妻子沒辦法,打電話要潘同斌回家,當時正趕上超強臺風“梅花”要在青島登陸,為保證項目部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潘同斌親自布置檢查材料、板房加固,撤離安置施工人員,堅持工作在地鐵建設的一線。
潘同斌:用無悔青春換來暢通青島
“在黑夜里夢想著光 心中覆蓋悲傷
在悲傷里忍受孤獨 空守一絲溫暖
我的淚水是無底深海 對你的愛已無言
相信無盡的力量 那是真愛永在
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 澎湃著心中火焰
燃燒無盡的力量 那是忠誠永在
溫暖若停在你心里 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為一個信仰 無論誰能聽見
我的淚水是無底深海 對你的愛已無言
相信無盡的力量 那是真愛永在”
——電視劇《潛伏》主題曲
曾經(jīng)熱播一時的電視劇《潛伏》描述了我黨一位地下工作者艱苦卓越的斗爭歷程。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有這樣一群在“地下”工作的人,他們的業(yè)績同樣卓絕,他們的奉獻同樣默默無聞,他們同樣也在忍受著與親人分離的孤獨煎熬。正如主題曲中所吟唱的,他們“相信無盡的力量 那是真愛永在”。他們就是青島地鐵的建設者們。而他們中間有一位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青島地鐵建設者的杰出品質與奉獻精神,也同樣在他身上肩負了所有地鐵建設者共同的責任與艱辛。他和他所代表的青島地鐵建設者們,不是以驚天動地的事跡震撼人心,而是以看似平凡但卻需要常人難以想象的堅持感染了周圍的人,最終感動著每一個與他們共同為青島暢通大交通筑夢的人。這個人就是中鐵十六局青島市地鐵一期工程(3號線)土建11標項目經(jīng)理潘同斌——青島地鐵建設者最年輕的項目經(jīng)理之一。
感動·親情
4歲兒子有兩個爸爸
生于1980年的潘同斌擔任著青島市地鐵一期工程(3號線)土建11標項目經(jīng)理。這個項目位于青島市李滄區(qū)萬年泉路,是未來青島市地鐵一期工程(3號線)萬年泉路站所在地。眾所周知,地鐵建設是一項異常復雜的工程:不僅地下狀況不明朗,地面周邊也屬于老城區(qū),情況特別復雜。對于剛剛過而立之年的潘同斌而言,身上的擔子可謂重如泰山。同時也說明他的業(yè)務能力已經(jīng)得到普遍認可。
但對于潘同斌來說,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于工程,而是自己對家庭的愧疚。自從進駐青島地鐵施工現(xiàn)場以來,他已經(jīng)一年沒回過北京的家了。潘同斌4歲的兒子,至今認為自己有兩個爸爸:一個在北京,一個在青島。在孩子天真的想象里,這兩個爸爸是兩個人。一個是可以天天陪伴自己的“好爸爸”,一個是常年不朝面的“壞爸爸”。 妻子帶兒子來青島看望他,吃飯的時候,有位同事問他的兒子:“柯豪,坐在你旁邊那個女的是誰?”“媽媽!彼麅鹤右荒樞腋5卣f,“那坐在你旁邊那個男的呢?”他兒子停了一會,臉上馬上晴轉多云,一臉不高興地說:“不認識”。
不僅對孩子的陪伴不夠,無法對家庭盡到一個男人的責任是他心頭的又一層重壓。
2011年8月,潘同斌的母親要做白內障手術,正準備做手術的時候,兒子偏患重感冒了,急的他妻子沒辦法,打電話要潘同斌回家,當時正趕上超強臺風“梅花”要在青島登陸,為保證項目部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潘同斌親自布置檢查材料、板房加固,撤離安置施工人員,沒辦法回家。他的妻子氣得沒辦法,撂下一句話:“你以后就不要回家了!”。
常年的地下施工,陰冷潮濕的環(huán)境中,加深了潘同斌對溫暖家庭的思念。這種寂寞比在地面上更加令人難以忍受。但是為了青島地鐵建設,潘同斌必須堅守在這潮濕冰冷的地下。
潘同斌說:“不要以為我們都是工作狂,也不要宣揚我們?yōu)榱斯ぷ鞑活櫦彝。在這點上,我們地鐵建設者都有共同的心聲:我們愧對親人。
感悟:潘同斌一個人365天沒回家不算什么大數(shù)字,但把這365天乘以正在青島地鐵建設工地上奮斗的5000多名建設者,那就是180多萬天沒有回家。
“在悲傷里忍受孤獨 空守一絲溫暖
我的淚水是無底深海 對你的愛已無言”
這正遠離親人的獨自承受的孤獨潘同斌和所有青島地鐵建設者的感受。
感動·鄰居
他們和周圍居民成了一家人
青島地鐵施工因為需要進行地下爆破,多少會對周邊居民產生一些影響,特別是大部分居民沒經(jīng)歷過爆破。尤其是在萬年泉路這樣的人口密集區(qū)。對于地鐵施工帶來的影響。周邊居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安全顧慮。潘同斌的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與這些“鄰居”打交道。從不理解到支持,這些“鄰居們”是在于潘同斌的點滴交往中被他感動的。
建安小區(qū)居委會主任劉顯第一次接觸潘同斌,是他找地鐵施工單位反映小區(qū)受爆破影響。老劉本來是做好大吵一架的準備來的。潘同斌聽了他的描述后,憑借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立刻判斷出是地鐵爆破聲音和震動對他們心理上產生了安全顧慮。他沒有將老劉他們拒之門外。潘同斌首先靜靜聆聽著老劉情緒激動的描述,然后提出去他們家看看。在老劉家,潘同斌向老劉詳細講述了青島地鐵施工的特點以及為什么不會造成對他們的損害,答復他們通過優(yōu)化爆破方案,盡量減小爆破震動和聲音對小區(qū)居民生活的影響。通俗的講解,負責任的承諾,讓老劉一下明白了問題所在,消除了城市爆破施工對他們心理上的安全顧慮。老劉為自己的莽撞而分外懊惱。就這樣,老劉和潘同斌以及地鐵建設者們成了朋友。
項目臨近地的另外一個小區(qū)瑞康花園則是因為綠樹而與潘同斌結緣。在拆遷萬年泉路1號場地時,有數(shù)十棵多年生長的樹木需要異地安置。潘同斌看到瑞康花園缺少大型綠植,就建議搬到瑞康花園去!于是瑞康花園中就增添了這來自地鐵的綠色。
其實,從拆遷階段開始,潘同斌和鄰居們的關系就一直很好。在別人看來最難的拆遷工作。經(jīng)過近一個月努力,土建11標就完成了。這在青島地鐵一期工程(3號線)16個標段中,是第一個全部完成征地拆遷工作的。
感悟:如果說,潘同斌有什么秘密武器,那就是耐心與理解。他告訴鄰居們一個很直接的道理:地鐵通車越早,居民受益越大。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怎么能沒有效果。
感動·兄弟
用無悔青春換來暢通青島
潘同斌是個80后,而他手下有一支40多人的“青年突擊隊”則大都是比他還小的80后組成,隊伍平均年齡不到27歲。說起這支80后的地鐵兄弟連組成其實還真頗費了一番周折。
雖然這支隊伍中學歷較高,最低學歷是大專,還有本科生、研究生。但項目部成立之初,這批年輕人卻成了讓人頭痛的“不安定因素”。他們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工作經(jīng)驗和工作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工程進展緊張,一方面是一群剛剛從散漫的大學生狀態(tài)進入工作的年輕人。這兩者間的矛盾可想而知。作為一名地鐵建設的“老人”,潘同斌和他幾位年長的同事手把手地教這些年輕人技術,同時還要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替他們排解工作之初的不適應,緩解他們離家的憂慮。這些工作瑣碎又耗費精力,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潘同斌到青島地鐵工作一年來,體重206斤直降到172斤,臉色明顯比以前黑了。
2011年9月,萬年泉路2號豎井因下雨,一名同事不慎從鋼爬梯掉進深達5米豎井,傷了腿。潘同斌第一時間趕到,并將他從豎井中背出。在醫(yī)院樓上樓下檢查時,全是潘同斌背上背下。140斤的體重,對于170多斤的他來說,負擔真是不小。
不過,付出終有收獲,F(xiàn)在這支“青年突擊隊”是青島地鐵建設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中的一面旗幟,也是克服各種施工中難點的攻堅手。
在“青年突擊隊”帶動下,整個項目部都呈現(xiàn)出積極奮進的精神風貌。項目部2010年被青島市地鐵建設指揮部評為“先進集體”。
感悟:80后是個特殊群體。他們有激情有闖勁,但又有些惰性與依賴性。潘同斌打動他們的不是說教,而自己身為一個80后的親身示范。在青島地鐵建設中,正是這樣有知識、有干勁的80后構成了建設主體。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換來未來大青島的暢通。
感動·責任
為安全施工做個“笨人”
地鐵施工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作為項目經(jīng)理責任重大,安全、質量、進度都是第一責任人。而這之中在潘同斌看來安全是首位。
潘同斌任項目經(jīng)理的這一施工區(qū)間和車站施工穿越的地層既有巖層,同時又有穩(wěn)定性差的含水豐富的砂層;開挖前有需要采用控制爆破的,也有需要超前預注漿加固的。加上地層變化受構造影響較大,給施工超前地質探測和開挖過程中的方案及時調整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周邊環(huán)境復雜,影響施工的環(huán)節(jié)多。
與此同時施工中涉及到的建筑物、管線比較多,尤其是區(qū)間環(huán)境條件相當復雜,隧道結構下穿6棟建(構)筑物,由于其結構型式、建筑年代和使用狀況各異,沉降控制標準也不同,同時還下穿李村河,這些對施工過程沉降控制提出了較高要求。
而在如此復雜的施工條件下,對工期的要求更是增加了難度。
工期緊,難度大,就隱含著安全隱患。怎么樣才能在安全前提下,保質保量完成地鐵施工?這個問題一直緊緊的抓住潘同斌的心。
為了確保安全,潘同斌先用了一個“笨法子”:自己靠上去。對于施工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枝節(jié),潘同斌都要求自己親自看到、摸到。只有反復確認每個安全隱患都被排除,他才會安心去做別的事。
在車站主體馬頭門開設時,為了確保馬頭門的安全和穩(wěn)定,他和技術人員反復研究方案。爆破開挖,他親自指導,安裝格柵那天晚上,他就跑下來3趟,其中一次,已是凌晨兩點,帶的手電筒沒有電了,就用手機自帶的電筒功能,一點一點的查看和指導。手機自帶的電筒的光是微弱的,但是卻照亮了一份責任。正是肩負這份責任,潘同斌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步。
潘同斌明白僅僅以“人靠上”來確保安全那是極不現(xiàn)實,也不符合科學施工的原則。“人靠上”是一種責任機制,也是無形中提醒各級員工要負起責任來。
要想真正保證這么大工地的安全,潘同斌知道還得有“聰明法子” 也就是靠制度約束。
安全三同時制度、安全值班制度、安全技術措施編制審查制度、安全技術交底制度、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應急響應分級制度、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危險源公示告知制度、爆破作業(yè)安全管理制度及崗位責任制度、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制度、“一炮三檢”制度等一系列共60余項規(guī)章制度出臺。
為了讓這些制度符合現(xiàn)實情況,潘同斌把每一條都反復琢磨,并對照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體驗,一一落實。為了這些規(guī)章制度,潘同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如今,施工現(xiàn)場從未發(fā)生過任何危險。
感悟:對于地鐵施工來說,安全重于一切。潘同斌在安全問題上近乎瘋狂地執(zhí)著,其實也是全體地鐵建設者共同承擔的責任。為了將青島地鐵建成一條讓市民放心的安全地鐵,潘同斌們可謂嘔心瀝血,將安全措施發(fā)揮到極致。
結語:潘同斌的事跡如果單獨拿出來確實沒有什么特別讓人為之震顫的效果。但是正是這些不那么大的事,構成了潘同斌日常工作的核心。也正是這些平凡小事保證了青島地鐵建設的順利進行,加快了青島邁向現(xiàn)代化都市的步伐。為了青島美好的明天,潘同斌為代表的青島地鐵建設者付出了自己親情與青春。青島人民不會忘記他們?yōu)榍鄭u所作的一切。青島因為他們更美麗,也為他們的奉獻而感動。
大眾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wǎng)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jīng)大眾網(wǎng)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wǎng)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wǎng)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wǎng)書面授權。
2、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wǎng)發(fā)布,可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