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印象里,孫文松是一個忠厚的長者,樸實、不善談。及至 一次與他聊起藝術上的有關問題,才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一個富有個性和激 情的人。在生活中,他樸素、平和,但在藝術追求上,卻有那么一股 不讓年輕人的活力與鉆勁。 孫文松1938年生,1958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專業(yè),曾先后 在大眾日報社、山東青年雜志社、祝你幸福雜志社做美術編輯工作。 因著工作的關系,他接觸了形形色色的畫家,看過風格各異的畫兒, 眼界自然就開闊,但做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的事,工作細致而繁 忙,自己動手作畫的時間有限,眼高手低是難免的,惟一的辦法是擠 時間多畫多練。除了上班,孫文松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畫畫。往 往在夜深人靜時,他還在畫案邊,或揮毫潑墨,或凝神構思。而他的 許多作品就這樣一件件“出爐”了,他不但是一個為讀者營造美術天 地、為畫家“編織”藝術之夢的資深美術編輯,還是一個受人喜愛的 畫家。 他在藝術探索方面不拘成法,在中西融合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水 彩的、油畫的、版畫的,不論哪種畫法,只要有利于畫面的塑造和意 境的表達,他都敢于用。以西畫的立體感、光影和明亮的色彩含詠于 國畫的水暈墨章,以西畫質實的造型滲入國畫空靈的意境,他的國畫 因而別有風味,新鮮、耐看。 最早見到的孫文松先生的作品,是一幅題為《春雨瀟瀟》的寫竹 圖:江南的竹,繁茂而秀麗,近處蔥蔥,遠處朦朧,春雨瀟瀟,綠林 揚風。整幅畫面清新、恬靜,水墨氤氳,使人猶置身于江南竹林,感 受到江南煙雨的輕柔靈動。后來又見到其他一些作品:《水鄉(xiāng)黃花》 吸收了水彩的畫法,水色互映,明亮而空靈,畫面中的黃色亮而嫩, 似乎能一直彌漫到人的心里。《林中的歌》描繪逆光時的山林,富有 裝飾意味和節(jié)奏感!肚嗌降頍煛、《雨后青山》……這些畫作所 運用的中西結合的方法都給我以很深的印象。 新近又看到他以白樺林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一組作品,畫面自然、純粹、 優(yōu)美,流溢著淡淡的詩意,在都市的喧囂與窒悶中,給人以難得的清 爽感受。他說他喜愛白樺樹挺拔向上的形象,想從不同角度來描繪它, 表現(xiàn)其健康的美感。他計劃著要辦一個以白樺林為主題的畫展,真希 望能早日看到。 他說自己經(jīng)常出去走走,不一定是名山大川,一次雨后的登山, 一次黃昏的漫步,都有可能引發(fā)出繪畫的靈感。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有 詩意,關鍵看你有沒有一個詩的心境、詩的情懷。有了詩心和慧眼, 就會在尋常的景色中發(fā)現(xiàn)可入畫的地方。 孫文松,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新聞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山東畫院高級畫師。 霍曉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