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蓬萊,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蓬萊閣。坐落在城北丹崖山巔的蓬萊仙閣確乎名動四海五湖。因之,蓬萊成了一方旅游勝地。每年每年,都有數(shù)百萬海內外游客前來領略蓬萊仙境之美之奇。 但蓬萊還有一個方面不能忽略,那就是文化。 蓬萊的文化如果溯根求源的話,應該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那時就已經很有一些專門燒煉長生不死藥的方士們在這一帶活動了。但秦皇尋仙求藥所留下的足跡,則應該看做是蓬萊仙文化的正式確立。后來漢武帝也來過。他抱著與秦皇同樣的想法。傳說他站在丹崖山巔,回過頭來伸手一指,說,這兒就叫蓬萊吧。這樣,作為海里三座仙山之一的蓬萊,就落到了堅實的土地上。 不過真正崛起蓬萊文化的是一個名叫朱處約的宋人。他不僅在丹崖山上建起一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也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蓬萊閣記》。再往后不久的蘇軾,更是以他的《海市詩》和另外幾篇與蓬萊有關的文字,把蓬萊的文化推向了極致?梢哉f,是朱處約和蘇軾兩個外地人,共同確定了蓬萊文化的走向。 接著,傳說中的八仙也落戶到了這里,他們在蓬萊閣上飲酒至醉,然后紛紛施展本領,飄然過海而去。這傳說與時常出現(xiàn)在丹崖北面的海市蜃樓一樣縹緲?伤齾s撐起了蓬萊文化的一根支柱,使原有的仙文化氛圍更加濃郁了。 明代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同時也是一位詩人。一位實實在在的、任何一部史書都繞不過去的偉大的軍事家,他的詩也被蓬萊獨有的仙文化熏陶,彌散出同時代詩人難得的靈氣。即使吟的是行旅詩,里面一樣地深深烙印著他家鄉(xiāng)蓬萊文化的痕跡,不可磨滅。 這樣的文化,還成就了一位當代的作家——楊朔。楊朔的散文,幾乎每一篇都被仙靈之氣籠罩著。尤其一篇《海市》,更是膾炙人口,至今被人稱道。盡管在某些人眼里,楊朔似乎是在粉飾著什么,但是,誰又能否認得了,他的字里行間所流動著的詩一樣的河流,不是發(fā)源于蓬萊文化的深處呢? 另一位文學史上有名的蓬萊籍作家楊振聲,他在家鄉(xiāng)的土地里汲取營養(yǎng),從而營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生活的氛圍,同樣讓人不能忘懷。 蓬萊文化的獨特,就在于“仙”?~緲得讓人無法觸摸的事物,她的出現(xiàn)與流傳,不可能是沒有扎實的社會基礎的。承認和否認,仙文化都帶給了我們許多美好的幻想。人需要幻想。沒有了幻想,人也就和別的動物差不多了。而無數(shù)年來,最讓人能夠無邊無際地幻想的,恰恰正是這種仙文化。 蓬萊,這個地處膠東半島最北端的小城,她以這樣的一種形象,生動地向我們訴說著美麗、幸福和生命。 凌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