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口有個小報攤,忽一日掛起個小牌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北京日報》代銷點。奇怪的是除每天有兩份《北京日報》外,其它三種報紙從沒來過。報攤的主人說:人家讓掛的,可人家又不送報。 前一陣子,黨報上報攤的新聞很是轟動了一下,人們好像看到了黨報市場化改革的前兆,誰料到,人家不過是掛個牌而已,像許多事情一樣,是一種姿態(tài),一個說法,一個必不可少的過場,一種表示一下的工作方法。 其實,從來沒有人下過令,說黨報不能上報攤。發(fā)生在20多年前的那場中國特色的市場化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由黨報推進的,尤其是《經(jīng)濟日報》的推波助瀾,叫人至今難忘?梢哉f,沒有黨報的宣傳鼓動,就沒有市場化改革的今天,但是,黨報在推動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卻忘了自身的改革,就連上報攤這一步小小的改革,也遲遲不肯邁出,仍習慣于下命令叫單位訂閱。 在報攤賣報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時,黨報這才做出一個“我也要上報攤”的姿態(tài),但報攤不是過去的單位,一個文件下來,層層落實,責任到人,并與年終考核加薪升職掛鉤。報攤很簡單,有人買就賣,沒人買就退,只認讀者。 黨報僅僅在報攤上掛個牌子,是不起作用的,關鍵是看讀者認不認,市場認不認,報紙上報攤不等于進市場,上報攤放下報紙就行,放一份、兩份都行;當然也可以一份不放就掛個牌子,表示一下。進市場,就不大一樣了,要通過市場的回報,滿足整個報紙正常運轉(zhuǎn)的需求,這才是檢驗一張報紙是否能進市場的標準。 黨報應該認識到,自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黨報也要與時俱進,甚至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頭;如果總是高高在上,指揮別人改革,那就會離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