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是時下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傳媒語匯”。在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業(yè)已成為“注意力經(jīng)濟”的新聞傳媒,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獲得廣告商的“青睞”,勢必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受眾的反饋,基于此,新聞有獎問答,迅速成為一種風靡全國的“互動”形式——越來越多的媒體選擇根據(jù)節(jié)目內(nèi)容為受眾出題的方式增加節(jié)目的“看點”,刺激受眾接觸媒介的欲望。然而,選擇什么樣的傳播內(nèi)容進行互動,卻被許多媒體所忽略,事實上,這些“細節(jié)”往往直接彰顯了傳媒的品格。 前些日子,央視四套在報道俄羅斯人質事件時,搞有獎競猜業(yè)內(nèi)外一片嘩然。事實上,這類情況在國內(nèi)的許多媒體中亦很普遍。 一家省級衛(wèi)視新近推出的一個欄目中,將發(fā)生日常糾紛的雙方請進演播室,讓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披露自己的家事或者隱私。不久前,筆者看到一期名曰《媽媽逼我離婚》的節(jié)目,講的是一對結婚3年的夫妻,由于女方不想生育,盼孫心切的婆婆要求兒子與兒媳離婚。節(jié)目間隙,圍繞雙方是否會離婚,欄目組給觀眾出了一道有獎問答題:“你認為他們會離婚嗎?A是,B否。趕快撥打聲訊電話參與競猜!選擇正確的答案,就有機會贏大獎!” 無獨有偶,筆者又在另一家省會電視臺的新聞頻道看到一期法制節(jié)目,講述的是在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中,死者的妻子為了尋找目擊證人,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跪守街頭,最終肇事司機在巨大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下向公安機關自首。同樣,編者也為觀眾留下了這類的有獎問答題:“請問這起交通事故造成了幾死幾傷?A一死三傷,B二死二傷。立刻撥打熱線電話或發(fā)送手機短信回答問題,超級大獎等你拿!” 面對這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傳媒,相信很多觀眾在感到“不舒服”的同時,也會產(chǎn)生和筆者相似的疑問——難道所謂的“互動”就是可以肆意曝露別人隱私和無視他人痛苦嗎?難道電視臺追求的高收視率就是建諸在這樣的“互動”之上的嗎? 不可否認,新聞傳播從當年“耳提面命”式的單向傳播到今天重視“傳—受”雙方平等交流的互動式傳播,無疑是一種進步。但必須明確的是:任何互動形式都應該與節(jié)目本身的定位和內(nèi)容相契合,都要符合基本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新聞倫理,都必須充分考量傳媒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大眾可承受的心理底線。有些節(jié)目明明倡導“人文關懷”,強調(diào)“關注弱勢群體”,可其中穿插的問題恰恰缺失了起碼的“人情味”。這似乎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不少傳媒僅僅注重“互動”的形式,而把“互動”的內(nèi)容當作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細節(jié)”,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該引起學界和業(yè)界的反思。 另一方面,從傳者角度出發(fā),“互動”應視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歐美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通過傳受雙方的互動交流,幫助受眾正確地認識傳媒的功能,更好地利用其特點為自身發(fā)展服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缺乏人文關懷的互動形式正是滋生抑或助長人們功利心理的“催化劑”,它在用一種別樣的方式詮釋觀眾收視行為的同時,仿佛又施與了觀眾某種不良的心理暗示,即把別人的痛苦當作自己參與競猜、贏取大獎的籌碼,是一種越發(fā)普遍且倍受認同的收視行為,而這又與媒體引導、教育大眾的社會功能是完全相悖的。試想倘若受眾都是帶著“拿大獎”的心態(tài)去收看電視乃至接觸傳媒,倘若受眾逐步認同窺探別人隱私、無視他人痛苦是可以“拿大獎”的話,那么,我們的媒體究竟是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節(jié)目本身還是大獎?潛移默化中傳媒又在培養(yǎng)受眾怎樣的“媒介素養(yǎng)”?作為社會“良心”的新聞傳媒,其社會責任又體現(xiàn)在何處呢? 筆者認為,在網(wǎng)絡時代,媒體與受眾之間需要互動,而且這種互動應該是良性、積極和向上的,這也是“互動”內(nèi)涵的應有之義!盎印笔怯⑽膯卧~“interactive”的意譯,其中,前綴“inter”意指“相互的”,“active”則蘊含“積極的”之意。今天的受眾遠非當年“魔彈論”下的“靶子”,相反已成為新聞傳播活動中能動、敏感的主體,“互動”中任何一個細微的“元素”都會影響受眾對傳媒的認知。因此,僅僅把“互動”定位成“吸引受眾注意力”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充分認識到:“互動”是達到“傳—受”雙方認知和諧的橋梁,它既是傳媒培養(yǎng)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媒介素養(yǎng)”、引導他們正確接觸和使用媒介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受眾認知傳媒的一個“窗口”,從中感知傳媒的品格,產(chǎn)生對新聞傳媒的某種“心理預期”。換言之,“互動”的內(nèi)容不是可有可無的“細節(jié)”,任何一種有失傳媒品格的“互動”形式都會引發(fā)受眾對傳媒的“信任危機”,進而造成媒介公信力的缺損。
(作者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
|
|
【發(fā)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