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黃金周,我就恐懼人群和城市。我需要這樣的一個村莊:依然是山地、田野、荷塘、炊煙,有打鳴的公雞,有對生人始終保持警惕的狗,還有牛,有豬,有光屁股的孩子在河里洗澡。 直到看見了美麗的烏江,看見了在水里嬉戲的孩子和水牛,看見了岸邊千年的古樟樹,看見了青磚灰瓦檐角高翹的村舍,我知道是流坑了,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村子,終于在落日時分展現(xiàn)在我眼前———流坑的村民正掮著鋤頭走向炊煙升起的家。 流坑是江西撫州樂安縣牛田鎮(zhèn)的一個村子,它位于烏江之畔,四周青山拱挹,一脈秀水環(huán)繞,村里有800戶村民,皆為董姓,是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后代。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先祖為避戰(zhàn)亂,選擇了這個幽靜偏遠的河谷地建造家業(yè),F(xiàn)在流坑村的格局是明代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辭官還鄉(xiāng)后規(guī)劃改建的。他仿照唐宋時期城邑的里坊制度,從東到西開辟七條橫巷,從南到北設置一條直巷,每巷首尾均建有望樓,以關鎖防御,每巷對著的江岸均有碼頭,以便船運裝卸及生活給水。流坑民宅建筑非常講究,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墻仰天而起,屋內(nèi)的裝飾繁多,木雕、磚雕、木刻、石刻不一而足。 傍晚在老鄉(xiāng)家用餐,菜皆辣,米很糙,但酒挺醇。這頓飯有種飄飄欲仙之感,老鄉(xiāng)家是明代的房子,廳堂特別空闊,堂前的影壁被一束來自天井的落日照耀著,那些精雕細刻的花鳥頓然有了活力。老鄉(xiāng)告訴我們,他祖上曾是以文顯達的大家。 沉沉睡了一宿,鳥啼驚夢,忽聞久違的樹香。我慢悠悠的環(huán)村漫步,清澈的烏江依村而走,江邊古樹成片,大鳥展著巨翅飛翔其間,樹下碧綠的菜田走著勞作的農(nóng)婦。過橋上山至攬勝亭,流坑的全貌展現(xiàn)在眼前。 流坑有太多的東西可記述,但幾日的小住,只得了點感覺的皮毛,它真正的價值只有流坑的子子孫孫去承載感受了! ∽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