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的發(fā)展是靠一個又一個的搖滾傳奇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搖滾潮流來推動的。整個搖滾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令人感嘆的傳奇故事。這當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創(chuàng)造的。他們的樂壇生涯短暫,卻轟轟烈烈。生命的高速燃燒放射出炫亮無比的光焰。
死,為他們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悲劇色彩,一道神化的光環(huán)。本文圍繞著幾位這樣的“悲劇英雄”的傳奇一生,去探尋那短暫生命背后隱藏的東西。
1、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Hendrix (1942.11.27-1970.9.18)
從1967年6月美國加州蒙特里音樂節(jié)名震樂壇到1970年9月去世,JimiHendrix在搖滾樂史上創(chuàng)下了一個神話。JimiHendrix1942年11月27日生于美國西雅圖市的一個黑人家庭。從小喜愛彈吉他和節(jié)奏與布魯斯音樂。60年代初期他在美軍第91空降師服役,期間他摔傷了脊椎骨,療傷期間獨自一人苦練吉他,技藝大大長進。
1966年夏天Jimi來到倫敦,隨后組成了JimiHendrixExperience3人樂隊。樂隊很快在歐洲走紅。1967年6月17至18日,他應邀參加蒙特里音樂節(jié)。在那場群星薈萃的音樂會上,JimiHendrix獨樹一幟,出神入化的吉他演奏令所有觀看演出的人為之傾倒。
Jimi所熱衷的是那份即興的感覺,是沒有刻意設計過的無限未來。他會用牙齒彈琴,用火將吉他點燃,他可以在吉他上彈出風聲、雨聲、瀑布聲、射擊聲、咆哮聲、口吃聲……,吉他在他手中完全可以隨心所欲愛怎么玩就怎么玩。
1969年8月15日至17日舉行的Woodstock音樂節(jié)上,JimiHendrix出神入化的演奏更是技驚四座,手法之新,難度之高,至今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但長年的吸毒以及演出的奔波勞累徹底毀壞了他的肌體。
1970年9月18日,JimiHendrix離開人世,享年27歲。他在短短的3、4年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了一座后人無法超越的豐碑。
2、吉姆-莫里森JimMorrison (1943.12.8-1971.7.3)
他靜臥于著名的拉雪茲神父墓地,雖說他生前只在巴黎待了幾個月。他作為一個“搖滾騎士”躺在那兒接受絡繹不絕的崇拜者的憑吊。
自從1971年7月3日JimMorrison猝死于浴缸里迄今已將近30年了,但他似乎從未離開人世。他的唱片、錄像帶仍很暢銷,他的詩集、形形式式的傳紀仍陳列在高級書店的書架上,這些音像制品、書籍每年的銷量仍不少于100萬。那些在他死后才來到人世的年輕人,懷著一種崇敬心情,談論著他的故事,他的音樂,他的詩。
他的傳奇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1965年,在洛杉磯UCLA電影學院念書的JimMorrison在那兒邂逅了訓練有素的鋼琴家RayManzarek。在威尼斯的海灘上,Jim為Ray吟唱了一首“MoonlightDrive”,兩人當即萌發(fā)了組織樂隊的念頭。在吸收了鼓手JohnDensmore、吉他手RobbyKrieger之后,TheDoors樂隊于1966年成軍,同年簽約Elektra唱片公司,1967年1月推出首張專輯《TheDoors》,一曲“LightMyFire”令他們迅速竄紅,首張專輯也為他們贏得了第一個百萬銷售紀錄。
他的歌暗示著愛就是性,性就是死。當你聽著“WhenTheMusic'sOver”、“L.A.Woman”、“TheEnd”這類充滿痛苦絕望的幻像的搖滾長詩,你的心會被它的堅實核心扭曲得無以名狀。
令人心悸的東西絕大數(shù)時候總是輝煌的,但這種耀眼輝煌是以燃燒自己為代價的。他在舞臺上本能地奚落觀眾,謾罵警察,乙醇成為他的“主食”。終日狂飲令他俊美的外形變得臃腫起來。
在1971年推出《L.A.Woman》專輯后,JimMorrison帶著他的嬉皮佳人Pamela前往巴黎,3月10日兩人入住巴黎Marais的一套小公寓。隨后這一段忘記了音樂的日子令JimMorrison過得很愉快。
近4個月后的7月3日,JimMorrison在洗澡時死于心臟病突發(fā)。享年27歲。
3、埃-柯特斯IanCurtis (1956.-1980.5.18)
JoyDivision樂隊的靈魂人物IanCurtis是搖滾樂史上另一個著名的“悲劇英雄”。
1978年底,加盟Factory唱片公司后的曼徹斯特樂隊JoyDivision來到倫敦發(fā)展。IanCurtis剛到倫敦時他的癲癇病就開始發(fā)作,因此JoyDivision的音樂從一開始就帶點病態(tài)色彩。
Ian和妻子Deborah相識于1972年,婚后于1979年生下第一個女兒。此后,Ian的性格變得越發(fā)孤僻,甚至有點難以理喻,他不準妻子去看他的演出,甚至規(guī)定樂隊成員的妻子或女友都不準去看樂隊的演出。伴隨著日益加重的癲癇病癥,他的自毀傾向也開始出現(xiàn)。
1979年底,JoyDivision歐洲巡演時Ian在布魯塞爾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AnnikHonori的女孩,兩人開始交往。樂隊巡演結(jié)束后,Ian將Annik帶回了倫敦,他與妻子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裂痕。
但是,與其說Ian選擇了愛,不如說他為自己的精神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從此他更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糟糕,生命是如此的可悲。他開始尋求永遠的解脫。1980年4月7日,Ian回到曼徹斯特家中,寫了封遺書后吞下了大量安眠藥自殺,隨即被妻子發(fā)現(xiàn),送醫(yī)院搶救后保住了性命。隨后樂隊又開始了一連串繁忙的演出。那時Ian總是穿著雨衣在臺上演唱,表演時經(jīng)常伴著癲癇病的發(fā)作跳出一種奇怪的舞步,臺下觀眾不知情,紛紛開始模仿他奇怪的舉止,一時間,穿雨衣跳怪舞竟風靡英倫各地。
那段時期,JoyDivision的名聲越來越大,但Ian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糟,癲癇發(fā)作的次數(shù)越來越頻繁,每次倒下后隊員們總是擔心他再也醒不過來。1980年4月,Deborah提出和Ian離婚。一個月后,Ian在家看一部描述德國音樂家去美國發(fā)展,最后因為與當?shù)厝烁窀癫蝗攵詺⑸硗龅墓适缕禨troscek》。5月18日,Ian寫了一封給前妻的遺書后在廚房上吊自盡。終年23歲。
4、尾崎豐(1965.11.29-1992.4.25)
“你可以在美國影片中看到這樣的鏡頭,騎著摩托車飛馳到懸崖邊,在馬上要墜落的一剎那才剎住車。人生也是這樣。有些事情就未必一定會那么可怕的,你可以試著再加點速,使自己在短暫的一瞬間放出巨大的光亮來!
———尾崎豐
在80年代中后期,尾崎豐作為“十代”(10歲至19歲年齡段)人的精神領(lǐng)袖一躍成為日本歌壇巨星。所以,“一個時代的歌唱者”這一稱號對尾崎豐來說是再也合適不過了。
在他嶄露頭角的80年代,日本校園中暴力泛濫,物質(zhì)生活的充裕并未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和滿足,陳舊過時的教育政策使“十代”人在精神上十分空虛,叛逆的情緒在滋生和蔓延。尾崎豐生長在這種環(huán)境中,他很快對這種現(xiàn)狀作出了反應,向成人世界發(fā)起了大膽的挑戰(zhàn)。
1984年6月,18歲的尾崎豐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的反核音樂會上演出時從6米高的舞臺照明燈鋼架上縱身跳下,摔斷了雙腿仍繼續(xù)演唱。所有人對他臉上忍住劇痛的表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所有關(guān)于尾崎豐的“神話”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故事。
尾崎豐被視為日本“十代”年輕人的反叛偶像和代言人,但人總是要長大的,他不可能一直都高唱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但尾崎豐卻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的改變。他一邊高喊著“我不想這樣長大”,一邊艱難地走在自己充滿矛盾的人生之路上。他開始依賴麻醉藥品。
1992年4月25日清晨,尾崎豐被人發(fā)現(xiàn)昏睡在街邊后被送往醫(yī)院搶救,當日中午因肺水腫去世。時年26歲。
5、柯特-冠本KurtCobain (1967.2.20-1994.4.5)
與前面所提及的JimiHendrix等人不同,KurtCobain的死就發(fā)生在5年前,那份震驚是我們很多人親身感受過的。提起KurtCobain和Nirvana樂隊,我們馬上會想起90年代曾經(jīng)風行一時的Grunge和另類音樂大潮。當這股席卷全球的音樂浪潮在90年代后期消退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他是這股潮流中的、也是整個90年代搖滾樂的唯一一位神話式人物。
1967年2月20日他出生在西雅圖。他的童年還算快樂,但在1975年他的雙親離異后生活過得十分悲慘。1984年,17歲的KurtCobain開始組樂隊搞音樂,也在那時開始吸食和注射毒品。1986年,他開始了自我放逐的流浪生活,大部分時間睡在一座名為WishkanRiver的橋下。
1987年12月,KurtCobain和KristNovoselic組成了最初的Nirvana樂隊。1989年在SubPop旗下推出了首張專輯《Bleach》,在地下音樂圈獲得了初步的成功。1991年9月推出《Nevermind》專輯后迅速走紅,并在1992年1月11日登上Billboard專輯榜冠軍寶座,橫掃全球。
這一空前的巨大成功對KurtCobain來說來得太突然了,使他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減輕這種壓力,他越發(fā)依賴藥物。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曾經(jīng)給他帶來過短暫的快樂和滿足。但這種滿足很快使他產(chǎn)生一種罪惡感,他感到巨大的名聲正在出賣他自己,于是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1994年4月5日,KurtCobain在西雅圖的家中舉槍飲彈身亡。年僅27歲。
在他尸體傍發(fā)現(xiàn)的遺書中有這樣一些文字:“我想我最大的罪過在于自己曾懷著百分之百的快樂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