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zhàn)影片得大獎
★反戰(zhàn)導演遇特赦
★反戰(zhàn)明星最搶眼
晨報綜合消息:在伊拉克戰(zhàn)爭的陰云籠罩下,第7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于北京時間昨天13時左右匆匆落下帷幕。歌舞片《芝加哥》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在內(nèi)的6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師》則頻爆冷門,一口氣拿下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3項殊榮。在“最佳外語片”一項中,中國導演張藝謀的武俠大片《英雄》最終惜敗于德國影片《何處是我家》。
和平是主題
也許是伊拉克戰(zhàn)爭的影響,也許是5000多位評委們心中反戰(zhàn)情緒的表現(xiàn),昨日的頒獎典禮一直籠罩在一片“呼喚和平”的聲浪中。先是開場前,數(shù)千名影迷聚集在柯達劇院門口舉行反戰(zhàn)示威,其中還不乏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各色影人;然后是在入場過程中,不僅嘉賓們都別上了和平鴿形象的“反戰(zhàn)胸針”,而且還有人干脆直接打著反戰(zhàn)標語進場;在頒獎過程中,雖然主持人史蒂夫.馬丁竭力插科打諢、活躍氣氛,但獲獎者的致辭依然不離“和平”這一沉重主題,甚至還出現(xiàn)了像最佳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的導演大罵布什總統(tǒng)“可恥”,大呼“我們不要戰(zhàn)爭”這樣的突發(fā)事件。
頒獎結(jié)果也暗合“和平”的主題:獲得3項大獎的《鋼琴師》,描寫了“二戰(zhàn)”期間一位波蘭鋼琴家如何逃出納粹魔掌的曲折經(jīng)歷;獲得最佳外語片的《何處是我家》,則講述了一個猶太家庭為躲避戰(zhàn)禍而遠赴非洲的不幸遭遇。雖說“最佳影片”獎頒給了歌舞題材的《芝加哥》,但它也表達了評委們厭惡戰(zhàn)爭、期待早日歌舞升平的愿望。
同情是主角
與以往的頒獎典禮相比,本屆的評委對有爭議的人物給予了更多的同情,例如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波蘭斯基。此前,關于他26年前的不道德丑聞一時間被媒體炒得沸反盈天,盡人皆知。最后還驚動了警方,威脅如果他一旦前來參加頒獎典禮,便會將其逮捕歸案。雖然《鋼琴師》一片曾獲得包括戛納金棕櫚、英國奧斯卡、法國愷撒等多項國際頂尖獎項的肯定,但就連波蘭斯基自己都對奧斯卡的提名惴惴不安,幾乎不抱希望。
對于昨天《鋼琴師》大爆冷門,美國當?shù)孛襟w只能用“令人非常驚訝”來表達心中的不解和疑惑。震驚之余,大家紛紛猜測評委們的初衷。一些評論家認為,奧斯卡歷來喜歡和媒體評論對著干,“你越說怎么樣,我就偏不怎么樣”。這次恐怕又是以“藝術和人品是兩回事”為借口,在評選中還波蘭斯基一個“清白”。
引進是新招
說到頒獎典禮上最大的贏家,恐怕就要數(shù)歌舞片《芝加哥》了。其實,它的背后還隱藏了一個更大的獲益者——米拉麥克斯公司,因為就連最大的黑馬《鋼琴師》和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時時刻刻》也都是該公司的杰作。數(shù)年前,米拉麥克斯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型電影發(fā)行公司。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該公司相繼引進了諸如《莎翁情史》、《美麗人生》、《臥虎藏龍》這樣的海外佳作,令公司身價陡升。直到去年,該公司投資4500萬美元打造出極盡豪華的《芝加哥》,并再度一舉成功,其選材的獨到眼光和獨特的運作方式,已成為當今好萊塢諸多制片公司中“小兵立大功”的新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進軍奧斯卡的《英雄》也是由米拉麥克斯購得的海外發(fā)行權,但此次該公司只把目光集中到了另一部票房大片——意大利影帝羅伯特.貝尼尼的《新木偶奇遇記》上,而后者的失敗令該公司措手不及,于是在《英雄》的宣傳攻勢上明顯缺乏力度和主動性,致使在最佳外語片的決戰(zhàn)中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