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免费播放_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免费_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一区二区_无码中文成人福利在线观看_亚洲一级午夜喷水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聞 > 第八十一期 > 圖文報道

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對策

2011-11-23 09:04:00     作者:    來源: 國際在線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欺凌 青少年網絡 產生及危害 言語形式 Youtube
[提要] 欺凌(bullying)是恃強凌弱、以多欺寡及屬持續(xù)性地傷害他人的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個案一:2002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省三河市的高中生Ghyslain Raza自拍視頻短片《星戰(zhàn)小子》,模仿《星球大戰(zhàn)》中的“絕地武士”舞動激光劍的樣子,揮舞一根高爾夫球桿,演繹了五段不成系統(tǒng)的功夫,該片斷于2003年被一名同學上載到網絡上,迄今已被網友點擊觀看超過9億次。略顯肥胖的身形以及毫不優(yōu)美的動作在網上的無限傳播,給這個高中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困擾。被人到處嘲笑的Ghyslain Raza不得不輟學離校,并接受心理治療。

  個案二:2008年10月,日本埼玉某市立中學的一名14歲女生在家中上吊自殺。她留下遺書指名道姓地譴責自己的朋友,并稱“我要報復,我決不饒恕(在網上)說我壞話的人”[1]。

  個案三:2007年7月,廣東開平一名中學女生被稱為“七姐妹”的七名女生報復,幾名女孩對受害少女進行毆打和凌辱,并指使未成年男生強暴該女生,并逼她自煽耳光和走正步,一名涉案人員把此過程用手機拍攝了下來。2008年開始,一段長達7分多鐘、名為“廣東開平市中學生當眾凌辱一女生惡性虐待視頻”的視頻內容被人上載到互聯(lián)網上[2]。截止論文完稿時,在Google上有13300項符合該主題的查詢結果,傳播面十分廣泛。

  以上三個案例均屬于網絡欺凌案例,對青少年的身體、心理甚至于生命都造成極大的傷害。網絡欺凌是指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等電子通訊方式,持續(xù)針對無力保護自身的受害者實施的攻擊性的和有意的行為,又被喻為“看不見的拳頭”。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普及,青少年之間的網絡欺凌行為開始興起,嚴重性不亞于以往的校園暴力,甚至有人因此想不開而輕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均已發(fā)生因青少年網絡欺凌而造成的悲劇。在我國,網絡欺凌問題已經開始侵蝕青少年的健康發(fā)展,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網絡欺凌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以及青少年遭到網絡欺凌后多保持沉默,這一現(xiàn)象還未引起學校、家長和社會的足夠重視,學者也未對此新興問題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二、網絡欺凌的界定與表征

  欺凌(bullying)是恃強凌弱、以多欺寡及屬持續(xù)性地傷害他人的行為。[1]傳統(tǒng)意義上的校園欺凌行為可以分為直接欺凌與間接欺凌兩種,所謂直接欺凌就是公然明顯的方式、以肢體或言語形式攻擊受害者,間接的欺凌是以較不易發(fā)現(xiàn)的方式進行(如孤立、排擠、或是說閑話等),或是牽涉到利用個人的社會地位去宰制或改變其它人對某人的看法。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欺凌者開始利用網絡來實施欺凌行為。加拿大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專家比爾·貝爾塞(Bill Belsey)專門創(chuàng)建專題網站www.cyberbullying.ca,對網絡欺凌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他對網絡欺凌給出這樣的定義:網絡欺凌是指個人或群體使用信息傳播技術如電子郵件、手機、即時短信、個人網站、和網上個人投票網站有意、重復地實施旨在傷害他人的惡意行為[3]。

  網絡欺凌的媒介主要包括:(1)文本通訊欺凌,包括發(fā)送威脅性的或導致不快的不受歡迎的短信;(2)通過移動電話傳播的圖像和錄像片段,使人覺得受到威脅或尷尬;(3)手機通話欺凌,如通話后沉默不語或將號碼藏匿;(4)電子郵件欺凌;(5)聊天室欺凌;(6)經由網絡即時通訊如QQ進行的欺凌;(7)通過網址的欺凌,如博客、個人網頁等途徑。手機、文本通訊和電子郵件是校內校外三種最常見的網絡欺凌媒介,而聊天室欺凌是最少使用的手段[4]。

  如果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網絡欺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類[5]:

 。1)情緒失控(Flaming):向網上的群體或個人發(fā)送令人生氣的粗俗信息。這是由于不同意或誤解了別人所說的意見,并決定與之爭辯而形成的正面攻擊。

  (2)網絡騷擾(Online harassment):通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短信方式持續(xù)性地騷擾他人。受害者收到的消息可能是讓人討厭的或是庸俗的、 性暗示的或侮辱性的。

 。3)網絡盯梢(Cyberstalking):通過網絡發(fā)送傷害性的、威脅性的或過分曖昧的言語。例如,有人發(fā)郵件威脅A說要送A去死。

 。4)網絡詆毀(Denigration):發(fā)送針對某人的有害、不真實或殘酷的陳述或將這些資料上載到網上。

 。5)網絡偽裝(Masquerade):假裝成他人的身份在網上發(fā)布信息,損害該人的形象。

  (6)披露隱私(Outing):在網上發(fā)布有關個人的敏感、私密或令人尷尬的信息,包括傳播私人信息或圖像。

 。7)在線孤立(Exclusion):將某人排除在某一個聊天室或虛擬社區(qū)之外,使之孤立。

  我國中小學生對互聯(lián)網的應用主要在于即時通信、博客、網絡音樂、網絡視頻,這四種應用基本上可以定位在娛樂和社交兩個領域,與這個年齡段好玩、好奇的心理需求基本一致[6]。這也為網絡欺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重視青少年的網絡欺凌問題迫在眉睫。

  三、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產生及危害

  欺凌與網絡欺凌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欺凌他人的施害者通常也會是網絡欺凌的實施者。一項對加拿大177名七年級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54%的學生是傳統(tǒng)欺凌的受害者,而25%的學生是網絡欺凌的受害者,15%的學生利用電子通訊手段欺凌過他人[7]。另外,有一些傳統(tǒng)欺凌中的受害者會在網上實施報復,轉而變?yōu)榫W絡欺凌的加害者。據(jù)調查,大約有3/4的網絡欺凌行為持續(xù)時間短(一個月左右),但四分之一的網絡欺凌行為會持續(xù)較長時間(幾個月甚至數(shù)年)。即使持續(xù)時間短,影響也很惡劣,視頻、圖像的欺凌在同伴中散布有侵害性的圖像對受害者有很壞的負面影響,其后果遠大于傳統(tǒng)欺凌[8]。 有1/3的網絡欺凌受害者被騷擾過三次以上。大約有一半的網絡欺凌者用電子手段欺負過他人[9]。 網絡欺凌頻率與幾個研究傳統(tǒng)欺凌提供的數(shù)據(jù)相近。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欺凌者更有可能參與網絡欺凌行為,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之間有緊密的聯(lián)系,與傳統(tǒng)欺凌相關的因素也可能成為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

  事實上,欺凌常常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使用不同的媒介來騷擾受害者。傳統(tǒng)欺凌會轉移到網絡上,如本文個案三中開平女生事件,女生本身受到傳統(tǒng)的欺凌,后來由于記錄欺凌內容的視頻散布到網絡上,演變?yōu)榫W絡欺凌。

  性別是網絡欺凌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據(jù)調查,60%的網絡受害者為女生,52%的網絡加害者為男生。大部分網絡受害者和目擊者都沒有向大人報告受欺凌的事實[5]。根據(jù)調查,約有38.3%女生曾在網絡上被欺負,略高于男生的34.4%,不過有27.3%的女生表示,如果碰到這種狀況會毫不猶豫地反擊。女生會參與較為間接的欺凌行為,包括心理和情感騷擾(如散布謠言)[10]。

  為什么青少年會實施網絡欺凌行為呢?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在進行實時通對話和訪問社交網站時,成為被欺凌的對象,而那些欺凌者往往是他們的同學。許多青少年這么做是因為透過網絡無法直接接觸對方,覺得好玩,是“欺負別人的游戲”;蛘哂X得很有“面子”。有些是因為想在網絡上釋放壓力,或試圖控制他人。

  網絡欺凌會對導致青少年長期的心理傷害,包括喪失自信、沮喪、脾氣暴躁、學業(yè)成績下降、逃學,有時還會引發(fā)校園暴力或導致自殺。本文開篇的三個案例中的受害者都或多或少受到心理傷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網絡欺凌所導致的危害可能比傳統(tǒng)欺凌的更大,主要體現(xiàn)為:

  (1)網絡的無國界性導致欺凌行為影響范圍更廣。借助互聯(lián)網所傳播的欺凌內容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而被全世界的網民瀏覽和下載,并且一旦在網上發(fā)表就很難完全地刪除,侵害持續(xù)時間更長,因為其他人下載后會轉載發(fā)貼。

 。2)傳播手段的多樣性導致欺凌現(xiàn)象更為嚴重。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傳播的內容不斷豐富,圖片、音頻、視頻等均在網絡上傳播,借助的媒介也越來越多,短信、彩信、飛信、聊天室、QQ群、網站、博客等均可以成為網絡欺凌的傳播途徑。

 。3)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使得監(jiān)控欺凌行為變得更為困難。由于網絡自身匿名性的特性,很難證明實施網絡欺凌的人和地點,對傳播者的監(jiān)控約束十分困難,青少年認為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承擔責任,這也助長了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做法。

 。4)被欺者對欺凌事實的隱瞞導致對欺凌行為的干預更為困難。有研究表明,大約80%的欺凌行為沒有向學校工作人員反映。與現(xiàn)實世界一樣,大多數(shù)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或知道他人被欺凌的學生選擇保持沉默。青少年可能不愿意向成年人透露上網和使用手機時發(fā)生的事情,他們由于欺凌而精神上受到打擊,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錯,害怕舉報后會面臨更大的報復,同時擔心大人會因此禁止他們繼續(xù)上網或使用手機。這使得保護和干預工作十分滯后。

  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校沒有制訂和實施有效的反欺凌政策和措施,F(xiàn)有法律對網絡欺凌問題也沒有予以規(guī)制。有些人認為欺凌不過是小孩子特別是男孩子之間的打鬧或玩耍,認為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11]。

  四、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識別與防范

  識別網絡欺凌具有較大難度,一方面是由于網絡欺凌難以準確界定,另外也是由于其發(fā)生具有隨意性和普遍性,沒有規(guī)律可尋,且受害者通常不報告。這是欺凌受害者中普遍存在的所謂“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由于大部分網絡受害者和目擊者都沒有向大人報告受欺凌的事實,家長和學校除了鼓勵青少年主動舉報之外,還應通過青少年所反映出來的一些行為和語言來分辨識別網絡欺凌事實是否存在。例如,針對網絡欺凌受害者而言,青少年的表現(xiàn)主要有:(1)在電腦前停留的時間過長;(2)當家長走進房間時關閉電腦顯示屏;(3)對自己的上網行為保密;(4)學校作業(yè)有拖堂現(xiàn)象;(5)情緒低落;(6)沒有胃口,胃疼;(7)害怕。

  1.青少年層面:自助與互助

  當發(fā)生網絡欺凌時,青少年可采取一些自助行為:一是增強隱私保護意識,不要輕易在網絡上泄露個人隱私或聯(lián)系方式。二是對于網絡上的言語等欺凌不予回應。三是保留短信、QQ留言和聊天記錄等信息,日后作為證據(jù)。四是更換新賬號。五是主動向學校舉報。

  2.學校層面:教育與引導

  制訂干預機制。學校應制訂遏阻網絡欺凌行為的規(guī)范條款,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網”,明確規(guī)定上網禮儀。針對一些學生害怕報復的心里,學校應明確規(guī)定學生報告后可以獲得的支持和學校所采取的措施。另外,研究和設計干預項目時要充分考慮性別差異。開展上網安全教育和同情心教育,幫助孩子形成判斷是非的能力和關心他人、同情弱者的習慣。

  3.家長層面:關愛與監(jiān)督

  由于網絡欺凌行為多數(shù)發(fā)生在校園外,因此,家長應該加強對子女的關懷,多了解他們校園生活及交友情況,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溫馨的氛圍,加強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家長還應監(jiān)督青少年在家上網的動態(tài),比如經常瀏覽的網站、上網時間、上網聊天的對象,留意子女情緒、行為或身體方面有否出現(xiàn)異常情況。

  4.政府層面:制定相關法規(guī)和政策

  政府應當制定法規(guī)和政策規(guī)制網絡欺凌行為。不少國家已經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護青少年的上網安全,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修改《安全校園法》,第一次明確禁止學生在Youtube等網站上張貼或上載攻擊老師或其他學生的照片或視頻。2007年,美國阿肯薩斯州通過法律,允許學校對網絡欺凌者實施處罰,即使該欺凌行為不是源于或發(fā)生在校園。

  當網絡出現(xiàn)侵權事件時,政府可以通過法律追究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日本2002年開始實施《提供商責任限制法》,規(guī)定若網頁或BBS上傳播的信息對他人名譽等造成了侵害,受害者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公開信息發(fā)布者的名稱、住址、電子郵件地址及相關IP地址。根據(jù)日本2004年修訂的一部法律,如果因特網上傳播的信息造成重大人權侵害,法務省相關機構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刪除這些信息。

  政府還可以開通網絡熱線,鼓勵舉報和接受咨詢。教育部門也應設立專門網站,向家長提供最新的網絡安全信息。

  2009年5月,中國教育部、財政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務院新聞辦為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給各中小學校聯(lián)網的計算機終端免費提供綠色上網過濾軟件,用于校園網絡不良信息的篩選過濾。但是由于網絡欺凌主要發(fā)生在校外,如何讓社會公眾,特別是家庭能夠免費使用這套軟件,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日本:“網上欺負人”,竟能逼死人.新華每日電訊,第7版,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9-01/22/content_10701248.htm.

  [2]廣東開平中學女生被侮辱遭凌辱視頻在網上流傳.

  http://news.iqilu.com/shehui/fazhizongheng/20080710/32269.html.

  [3]Bill Belsey,www.cyberbullying.ca.

  [4]Peter Smith et al.“An investigation into cyberbullying its forms awareness and impac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gender in cyberbullying,A Report to the Anti-Bullying Alliance”[EB/OL].

  http://www.dcsf.gov.uk/research/data/uploadfiles/RBX03-06.pdf.

  [5]Nancy Willard.“Cyberbullying and Cyberthreats: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of Online Social Aggression,Threats and Distres”[M]. Champaign,IL:Research Press,2007.

  [6]許明.英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及其解決對策[j].青年研究,2008(1).

  [7]Qing Li.“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1777-1791.

  [8]Peter K. Smith et al.“Cyberbullying: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 Jou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8(4):376-385.

  [9]Qing Li.“Cyberbullying in Schools:A Research of Gender Differences”[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6 (2):157-170.

  [10]Sameer Hinduja and Justion W. Patchin.“Cyberbullying: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offending and victimization”[J]. Deviant Behavior,2008(29):156.

  [11]Marilyn A. Campbell.“Cyber bullying:An old problem in a new guise? ”[J].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2005(1):68-76.

  注:本文系共青團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中外青少年問題與政策、法律法規(guī)比較研究》(2008GH246)的階段性成果。

  李靜:暨南大學團委副書記,暨南大學港澳臺僑青年學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余梁

editor

更多

 
 
 
我要評論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進行。

 
投稿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