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尊重史實”自況的《康熙王朝》從開播起,就不斷被細心觀眾指出“失實”之處,比如“孝莊”自稱徽號等。不過,成都觀眾陳女士近日發(fā)現(xiàn)的一處“硬傷”,可就讓《康熙王朝》臉丟大了。
陳女士通過電話告訴筆者,她在《康》劇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多處錯誤,不過都屬于細節(jié)問題,倒也無傷大雅。但在最新播出的劇集里,該劇把李自成起義滅明說成清兵攻破明宮,就未免太離譜了。根據(jù)陳女士所述,筆者仔細查看了劇中相關(guān)情節(jié),的確有重大史實錯誤。
劇中,楊啟隆勸紫云姑娘在茶中下毒害死康熙,以達到“反清復(fù)明”的目的時,楊對紫云姑娘說,其母是被打進宮中的清兵凌辱而死。但眾所周知,歷史上攻入大明皇宮,迫使明末皇帝崇禎上吊自盡的是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義軍,并非清兵。清軍入關(guān),已是其后的事了,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清軍攻打明宮的場景。這在歷史上可算作重大事件,是很基礎(chǔ)的歷史常識。
對此,四川省社科院清史研究專家王鋼認為,要求文藝作品對史實的把握百分之百準確,有一定困難。一般情況下,只要符合特定歷史環(huán)境和事物發(fā)展本質(zhì)就可以了,但出現(xiàn)如此重大的史實偏差確屬不該。這已經(jīng)不是尊重不尊重歷史或原著的問題了,而是編導(dǎo)人員缺乏歷史常識。倘若再通過電視這種大眾媒體傳播出去,以訛傳訛的影響則會更大。(來源:《長江日報》/趙斌)
看穿邦:《康熙王朝》歷史常識小錯誤
康熙王朝》在央視八套播出正酣,叫好聲不斷,但昨日也有讀者指出:《康熙王朝》里存在歷史常識小錯誤,讓人在觀賞的同時感到缺憾。
1 董鄂妃其實是旗人 《康熙帝國》第二集,順治寵愛的董鄂妃患天花,佟妃恨恨地對孝莊太后說:一個漢女把皇上迷得七暈八素的。其實,董鄂妃是漢女(董小宛)這種民間傳言早就被史學(xué)界否定。二月河的原著都沒敢采用這種說法,雖然在第一部里沒有點明董鄂妃的身世,但在第四部第十章《懦太子避禍推責(zé)任勇胤祥御前受皇帝封》里清清楚楚有一句“滿漢不能通婚”。
王國維先生在《吳梅村清涼山墍佛詩與董小宛無涉》一文中指出:“董氏,實董鄂妃,又作棟鄂妃,為八旗著姓。世祖(順治)妃嬪中,出于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獻皇后,內(nèi)大臣鄭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貴妃,十七年八月壬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為皇后!
2 孝莊太后不能自稱謚號
孝莊太后知道順治出家心思已定不可挽回后的一段獨白,其中說到“我孝莊……”。孝莊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十三歲的時候嫁給皇太極,崇德元年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她于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病逝,康熙給祖母上尊謚: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是這位太后死后的謚號,謚號是死者的哀榮,也是對她一生的評價,孝莊太后自己不可能用謚號來自稱。
新華網(wǎng) 2001年1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