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改編自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同名小說的電視劇《金粉世家》和改編自金庸原著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將同時與觀眾見面——前者在廣州電視臺開播,后者在中央電視臺開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全明星陣容、上千萬的投資、極盡豪奢的服裝和布景,使得這兩部電視劇從挑選演員開始就受到媒體的極度關注。這兩部電視劇的出爐,又使影視界經(jīng)久不息的改編名著熱再度升溫。
前不久,根據(jù)張愛玲名篇改編的電視劇《半生緣》在滬上殺青,另一部電視劇《金鎖記》又在山西常家大院內開拍;老舍的《茶館》今年也將在熒屏“開張”;計劃重拍的《家》、《春》、《秋》和《紅樓夢》都成為引人關注的熱點。不僅如此,根據(jù)經(jīng)典名著改編的舞臺演出還頻頻出現(xiàn),近期的話劇就有《生死場》、新版《日出》、《原野》;戲曲有京劇《駱駝祥子》、越劇《孔乙己》、川劇《金子》和評劇《祥子與虎妞》等。
名著改編熱方興未艾。怎樣看待名著改編現(xiàn)象?對待經(jīng)典今人是應該亦步亦趨,還是應借助現(xiàn)代技術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與改革?名著改編如何把握分寸?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是什么導致“改編熱”?
如今充斥熒屏與舞臺的“名著改編熱”為何愈演愈烈?文學界和影視界的專家學者存在不同意見。執(zhí)導電視劇《啼笑姻緣》的著名導演黃蜀芹認為,名著相繼被搬上熒屏,說明名著有其獨特的魅力。電視劇比文學、電影等藝術形式更容易使名著得到傳播,也可以使名著更好地傳承下去。
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尖銳地指出,名著改編之所以會成為一股熱潮,是因為目前缺少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作品。編劇紛紛把目光投向名著,恰恰說明當下文藝工作者進取心的喪失和創(chuàng)作力的貧乏。另外,汪教授指出,人們熱衷與現(xiàn)實生活差異較大的名著,是為了追求一種文化上的“陌生感”,這也是名著以多種樣式被不斷演繹的原因之一。
中山大學中文系黃偉宗教授則認為,改編之風盛行,是影視作品市場需要越來越大的結果。根據(jù)最近一份民意調查顯示,超過60%的觀眾認為,經(jīng)濟利益驅動和“跟風”是近年來出現(xiàn)“經(jīng)典著作改編熱”的主要原因。在觀眾眼里,與其讓舞臺和熒屏被胡編濫造的戲說劇、言情劇給占領,還不如多一些名著改編的劇目,至少名著的文學價值還能使改編后作品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忠于原著還是創(chuàng)新?
改編名著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妥善處理忠于原著和自由發(fā)揮這一對矛盾關系。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大多認為,改編就是用影視或者舞臺的手段對原作進行再創(chuàng)作,既不能照搬,又必須使原著的精髓不變。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孟繁華認為,經(jīng)典的改編要適度,尤其是原著中作者的基本價值觀不應該丟。孟繁華稱,近年來經(jīng)典改編最成功的當屬《生死場》,原小說中散淡的情節(jié)被改編成了激烈的戲劇沖突,看后令人震撼。戲劇評論家葉廷芳對借經(jīng)典之力大膽創(chuàng)新的做法給予了肯定。他稱,再美的東西看1000遍也會使人厭倦,只有多樣性才能推動藝術的發(fā)展,任何古代名家和現(xiàn)代大家都沒有讓后人永遠仿效的理由。
著名詩人成堅也認為,改編關鍵要神到,在保證主要故事和主題思想不變的前提下,細節(jié)、結構甚至人物性格都可以根據(jù)觀眾口味調節(jié)。
武漢大學秦志希教授認為,通俗小說如金庸和張恨水的作品改編自由度較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記》又比《水滸》和《紅樓夢》改編自由度要大一些。改編者在不觸犯眾怒的情況下,有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例如電影《大話西游》就深受年輕觀眾喜愛。而對有崇高文學地位的古典名著,則必須慎重。他同時認為,改編名著的難度來自觀眾,因為觀眾有自己的身份認同心理,他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尋找對應的人物形象,1000個讀過《射雕》的人心目中就有1000個黃蓉的形象,因此改編過程中越是想面面俱到,就越會弄巧成拙,挨罵是自然的事情。
有爭議并不是壞事
如何使經(jīng)典迎合民眾口味和市場需要成了當前困擾經(jīng)典改編的問題。改編者難免顧此失彼。因此,很多觀眾和學者對名著改編熱表示擔憂,尤其是改編自戲劇和短篇小說的影視劇最受爭議。
《日出》和《雷雨》等原先都是兩三個小時的話劇,改編成一部20多集的電視劇,不可能不對原作進行稀釋。老舍之子、作家舒乙在談到由老舍著作改編的電視劇《我這一輩子》時,就感覺“如同在一杯酒里摻進去九杯水,失去了原汁原味”。最近電視版《阿Q的故事》中阿Q、孔乙己的女兒、革命者夏瑜三角戀愛的情節(jié),也引來不少非議。對此,曾經(jīng)主演電影《阿Q正傳》的著名演員嚴順開表示,“如果真的把整個故事框架都顛覆了,何必還要取一個經(jīng)典的名字!”而電視版阿Q的扮演者陶澤如則認為,電視劇強調可看性,魯迅的作品比較嚴肅,如果片面強調忠實原著就會很枯燥。
一些學者表示,改編名著引發(fā)的爭論實際上是藝術觀念的沖突。沖突不一定是壞事,要豐富舞臺和影視創(chuàng)作,就需要多種戲劇觀并存,促使多種藝術形式產生,這對藝術的發(fā)展是有益的。
資料鏈接
張恨水《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以一個豪門棄婦為貫穿線索,表現(xiàn)平民女子冷清秋與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國務總理金榮的小兒子金燕西從戀愛、結婚到婚變、出走的悲劇過程。小說長達80萬字,1926年在北京《世界日報》連載,至1932年才刊完。張恨水因此在北京成名,而《金粉世家》也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