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長篇電視劇《康熙王朝》播出以來,有關(guān)它的話題幾乎天天出現(xiàn)在媒體的視野中,對該劇常識性歷史錯誤的質(zhì)疑比較集中。新浪網(wǎng)曾登出四川省社科院清史研究專家王鋼等人士指出的主要的七個問題。
第一處:清兵怎能攻入大明皇宮
劇中,楊啟隆勸紫云姑娘在茶中下毒害死康熙,以達(dá)到“反清復(fù)明”的目的時,楊對紫云姑娘說,其母是被打進(jìn)宮中的清兵凌辱而死。但眾所周知,歷史上攻入大明皇宮,迫使明末皇帝崇禎上吊自盡的是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義軍,并非清兵。清軍入關(guān),已是其后的事了,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清軍攻打明宮的場景。這在歷史上可算作重大事件,是很基礎(chǔ)的歷史常識。
第二處:董鄂妃其實是旗人
《康熙王朝》第二集,順治寵愛的董鄂妃患天花,佟妃恨恨地對孝莊太后說:一個漢女把皇上迷得七葷八素的。其實,董鄂妃是漢女(董小宛)這種民間傳言早就被史學(xué)界否定了。
王國維先生在《吳梅村清涼山?佛詩與董小宛無涉》一文中指出:“董氏,實董鄂妃,又作棟鄂妃,為八旗著姓。世祖(順治)妃嬪中,出于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獻(xiàn)皇后,內(nèi)大臣鄭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貴妃,十七年八月壬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為皇后!
第三處:孝莊太后不能自稱謚號
孝莊太后知道順治出家心思已定不可挽回后的一段獨白,其中說到“我孝莊……”孝莊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13歲的時候嫁給皇太極,崇德元年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她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病逝,康熙給祖母上尊謚: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是這位太后死后的謚號,謚號是死者的哀榮,也是對她一生的評價,孝莊太后自己不可能用謚號來自稱。
第四處:圣祖如何托夢?
有一集孝莊皇太后稱圣祖托夢給她云云,殊不知,清圣祖正是她的寶貝孫子康熙。而且歷史上稱圣祖的也僅此一人而已,更何況這是個廟號,得過50多年,康熙駕崩,雍正即位后才能定下,50多年后雍正和他的大學(xué)士們朝會數(shù)日才議出來的廟號,不料竟被他的曾祖母多年前就一語道破。
第五處:皇太后看兒子還是祭祖?
“圣祖”托夢以后,緊接著孝莊皇太后即前往東陵,如果正如孝莊太后所說,是祭祖的話,應(yīng)該去沈陽,即當(dāng)年的奉天。如果去遵化東陵,當(dāng)時遵化也就有順治的孝陵,誰家老娘看兒子稱祭祖來著?
第六處:皇宮御馬能跑多快?
為了挽救莽撞的康熙,蘇麻喇姑策馬前往東陵問計于老祖宗,康熙睡下以后出發(fā),次日早朝以前竟然跑了一個來回。東陵敝人也曾驅(qū)車前往,去時走通州過三河、薊縣,共用3個半小時,回時過平谷,經(jīng)密云、懷柔共用3個小時,而且時速絕不下于60公里。想騎馬從北京到遵化一夜一個來回恐怕得掂量掂量。
第七處:白話文如何中狀元?
蘇克薩哈拿到伍次友的策論《論圈地亂國》(這個名字本身就不倫不類)之后激動異常,不禁照著文章對著康熙吟誦了起來,誰知脫口而出的竟是一段白話文章,殊不知科舉考試最講究八股文的。這樣的文章,如果真中了狀元,首倡白話文的恐怕就不是胡適等人,而應(yīng)該是這位蘇克薩哈大人了。
擒鰲拜——一點都沒體現(xiàn)出康熙少年有為,智勇雙全這些特點。如果說這時候的康熙還是個孩子,需要孝莊來扶持,可到了青年康熙,給人的感覺就更離奇了,簡直就是一個草包,什么都聽那幾個寬臉大臣的,毫無主見,還大言不慚地說:吳三桂不會反叛,可到底還是反了,于是就要退位,遷都,一下子由一個狂妄自大,好高騖遠(yuǎn)的康熙變成了一個懦弱,怕事的康熙。
收復(fù)臺灣和雅克薩之戰(zhàn)棗電視上說是在康熙28年,康熙還在為臺灣這個小島一籌莫展,可歷史書上講清朝在康熙22年就收回了臺灣,這都28年后了還在發(fā)愁,編劇還是看看歷史書吧!這個編劇可要好好學(xué)學(xué)小學(xué)歷史了,大家都知道1661年臺灣才被鄭成功收復(fù),怎么劇中的明珠卻說,大明朝鄭氏進(jìn)駐臺灣,1661年是康熙剛登基,怎么是大明朝?
最讓人發(fā)笑的就是那個在山西的“二品”知縣周云龍,知縣有二品的嗎,有意思,清朝五品以下才能是知縣,他二品都成知縣了,太簡陋了吧。我已經(jīng)無話可說了。
新華網(wǎng)
|